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苏秦为什么要为燕说齐(苏秦自燕之齐)

素笺淡墨2022-12-13 17:40故事1191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苏秦为什么要为燕说齐,以及苏秦自燕之齐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秦的心理战术非常高明,这是苏秦倾齐成功的原因?

公元前285年,秦国带头攻打齐国的河东,接着赵、韩、魏、燕也一起攻打齐国,最后齐国被燕国大将乐毅带兵长驱直入,攻入齐都临淄,齐国差点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而导致齐国这次灾难的关键人物就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作为燕国的间谍到齐国为官,最后成功让齐国掉入圈套,而苏秦倾齐的成功,有很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秦能够成功说服齐湣王听他的话,而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齐湣王,是因为苏秦的心理战术高明,我们一起来分析苏秦的心理战术有多高明。

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苏秦的心理战术:

1,利用权威效应:苏秦入齐的时候,营造了“权威身份”,使得齐湣王对他比较重视和信任。

2,利用名片效应:苏秦先向齐湣王表达了跟他一样的观点和态度,取得齐湣王的信任,进而把自己的观点悄悄灌输给齐湣王。

3,利用人性的弱点:苏秦说服齐湣王的时候,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同时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后既说服了齐湣王,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影响齐湣王,苏秦抓住齐湣王对宋国的贪念,不断告诉他怎么能获得他喜欢的宋国,让齐湣王自愿掉进圈套里。

利用权威效应

苏秦出使齐国的时候,燕昭王封了苏秦为武安君,并给了相国的名义,而且“以车百五十乘入齐”(《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燕昭王为苏秦设了如此隆重的入齐场面,是为了抬高苏秦作为使者的身份,争取到齐湣王的重视和信任,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权威效应在战国时期时常发生

苏秦之所以使用这一招,是因为在贵族等级划分明显与功利性非常强的战国时期,“人微言轻”与“人贵言重”的现象时常发生。

同为纵横家的张仪,刚开始家境贫穷,身份低下,当时楚相丢了一块宝玉,其门客都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史记·张仪列传》),而无论张仪如何解释并没有偷盗宝玉,奈何人微言轻,并没人相信,白白被打了数百竹板。而张仪后来以“秦相”的身份再次来到楚国,此时已经人贵言重,他随便说的话楚怀王都相信,就算只是骗楚怀王的话,楚怀王也不怀疑。

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战国,地位低下的人,说话都没有人会重视,人们都以“刻板印象”看待你,没有耐心听你说其他的。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张仪如此家境贫寒又德行不好的人,做偷鸡摸狗的事情最正常不过了,因此坚信就是张仪偷的宝玉。同样,大家的刻板印象,觉得“相国”之人说话值得信任,因此随便就轻信了身为秦相的张仪的话。

而苏秦刚开始投奔周显王时,因为众人都觉得他为“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战国策·秦策一》),因此都不相信他说的话,深受“人微言轻”伤害的苏秦自然明白身份地位的重要,所以为了得到齐湣王的重视与信任,必须要营造权威效应,使自己“人贵严重”。

(2)苏秦利用权威效应达到想要的效果

燕昭王大排面地送苏秦入齐,又封了他为相国,而相国在当时是“百宫之长也”(《吕氏春秋·离俗览》),地位尊贵,受人敬重,因此齐湣王在刻板印象中,会自然地更加信任位于“相国”的人所说的话。战国外交时候,各国也经常使用这一招,如秦相范睢、张仪、齐相邹忌、赵相蔺相如等。

除此之外,燕昭王还特意送了“一百五十乘”给苏秦,如此隆重的场面是比较少见的,像张仪出使魏国也不过“革车三十乘”(《战国策》),而樗里疾出使东周算是比较隆重的,也不过“以车百乘”(《史记》)。

燕昭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高苏秦的“身份地位”,为他营造“权威身份”,使得他能够“人贵言重”,说出的话能够使人更加信服。而且,这样做确实达到了苏秦想要的效果,齐湣王看到苏秦率一百五十辆战车来,热情地以“诸侯之礼”迎接,而此时刚好秦昭王送齐国东帝称号,如此重大的事情,齐湣王也询问苏秦的意见,可看出齐湣王确实很信任苏秦,苏秦接近齐湣王第一步也取得了成功。

小结:苏秦为自己营造“权威身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使得自己“人贵言重”,在权威效应的影响下,齐湣王对苏秦很重视和信任。

利用名片效应

苏秦在去齐国之前,先派人跟齐湣王说,认为齐湣王“贤于桓公”(《战国纵横家书》),而自己希望做齐湣王的“管仲”。

林肯曾经在一封信上写道:“每个人都喜欢受到恭维。”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他人的赏识”。(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引)

因此齐湣王也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而苏秦给齐湣王的评价是“贤于桓公”,而齐桓公可是春秋五霸之首,夸耀齐湣王比齐桓公还贤明,这可是个非常大的称赞,齐湣王得到认可与恭维,内心自然高兴,对苏秦的印象自然很好。

接着苏秦自比管仲,而管仲是齐桓公的大功臣,忠心耿耿,在“管仲”的品性的影响下,齐湣王自然对苏秦有着更多的信任与重用。

在给齐湣王留下了好印象后,苏秦就开始使用心理学上的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会产生对方是“自己人”的看法,从而更加信任亲近。

苏秦刚开始夸赞齐湣王,夸到他心坎里去,此时的齐湣王觉得苏秦懂他,认可他,已经开始觉得苏秦与他有相似性了,这时的名片效应已经成功一半了,接下来为了更快缩小与齐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苏秦继续运用名片效应的作用。

从齐湣王继位后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可以看出他的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打仗称霸天下,而从他多次进攻宋国,又可以看出他对宋国的喜爱。因此,苏秦在齐湣王身边,所说的话也都跟齐湣王观点一致。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记载:子以齐大重秦(苏秦),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韩、梁必从,赵悍则伐之,愿则挚而攻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苏秦顺从了齐湣王想称霸天下的观点,表明齐国燕国联合,韩国梁国必定顺从,赵国不从则攻打它,燕国也会帮助齐国一起攻打宋国。从这短短一句话,苏秦就向齐湣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与他相似相同的,一样希望齐国称霸天下,一样希望齐国能够得到宋国,因此齐湣王逐渐开始将苏秦列为“自己人”了,也对苏秦很信任,如《战国策·燕策二》所说“齐之信燕也”。

名片效应的作用,就是先让对方认可你是“自己人”,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渗透给对方,苏秦可谓运用得淋漓尽致。齐湣王已经认可了苏秦为“自己人”后,苏秦开始施行自己的计策,就是“使齐毋谋燕”(《战国纵横家书》)。苏秦先跟齐湣王说了很多宋国的好处,然后说“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燕策二》)。

这里苏秦先跟齐湣王说他喜欢的认同的观点,就是宋国的好处,此时齐湣王跟苏秦的心理距离已经很接近,然后苏秦再慢慢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齐湣王,齐湣王这个时候也无意中就接受了苏秦的观点,觉得确实这样,因为宋国是中原的膏腴之地,确实不是燕国之地可以相比的,于是就放弃了攻打燕国,苏秦也得到了他的目的。

在战国,名片效应经常被利用。吴起在带兵打仗时,跟士兵同吃同住,给了士兵一个“自己人”的看法,因此士兵对他很信任,也很听从他的话,还有范睢、张仪等人也都将名片效应用得淋漓尽致。

小结:苏秦利用名片效应,先向齐湣王表达自己的观点跟他一样,缩小与齐湣王的心理距离,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后,再悄悄输入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用人性的弱点

苏秦说服齐湣王的过程中,经常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站在齐湣王的角度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有一条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既从对方也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引)

这个所谓的“成功秘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然后再做到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苏秦这一点做得很好。

刚开始,苏秦为了说服齐湣王停止攻打燕国,就是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分析,“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燕策二》),按齐湣王的角度来说,攻打宋国的利益比攻打燕国大得多,因此应当把主要兵力放在攻打宋国上,这里苏秦在站在齐湣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从自己“阻止齐国继续攻打燕国”的观点出发,因此成功说服了齐湣王不再攻打燕国。

接着,秦昭王送了“东帝”的称号给齐湣王,秦国想跟齐国连横,苏秦入齐国做间谍的目的,就是要离间齐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自然不能让齐秦连横,因此苏秦开始说服齐湣王放弃“东帝”的称号。苏秦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说现在跟秦国一起称帝,大家敬重的是秦国,而不是齐国,如果能取消帝号,则“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齐湣王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也放弃了东帝的称号,不跟秦国连横。

可见苏秦将这个心理战术运用得很好,每次都能说到齐湣王心坎上,让齐湣王觉得苏秦确实是为他着想的,而无视了苏秦背后隐藏的谋划,苏秦也都能很好地既从齐湣王也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情,最后达到自己要的目的。

苏秦在游说各国合纵攻秦时,也都是使用这个心理战术,先站在各国的角度上分析他们国家的局势与隐患,同时也从自己“希望说服他们合纵攻秦”的观点出发,最终都成功说服他们合纵攻秦,披上了各国相印。

(2)告诉齐湣王怎么得到想要的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道:世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们所需要的,且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

齐湣王所需要的,一直想得到的就是宋国,早就对宋国垂涎欲滴,因此苏秦多次谈论齐湣王所需要的“宋国”,并告诉他如何去得到他所需要的“宋国”。

苏秦先是借着秦昭王想跟齐国连横的时机,告诉齐湣王“倍约摈秦”(《战国策·齐策四》),然后“以期间举宋”(《战国策·齐策四》),可是齐国攻打宋国不久就被其他诸侯国发现,其他诸侯国也不攻打秦国了,都反过来攻打齐国,齐湣王无奈只能停止攻打宋国。

这次攻打不成,苏秦又为齐湣王出了一个主意,告诉齐湣王怎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宋国”。苏秦告诉齐湣王,必须先安抚赵国相国奉阳君,承诺打下宋国后将宋的陶邑送给奉阳君,因此得到了奉阳君的支持,齐湣王也趁此机会又进行了一次攻宋,最后成功将宋攻下。

然而,这也是齐国灾难的开始,因为齐国攻下了宋国,打破了战国原来的平衡,特别是跟宋国交界的魏国、韩国、楚国更是感到不安,因此各国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齐国经此一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再无力争霸天下。苏秦也完成了他来齐国做间谍的目的,就是要攻破齐国,为燕昭王报灭国之仇。

小结:苏秦利用人性的弱点,说服齐湣王的时候,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分析事情,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都能达到自己要的目的,接着苏秦利用齐湣王对宋国的贪念,不断告诉齐湣王怎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宋国,得到了齐湣王的信任,最后成功让齐湣王掉入圈套。

结语

苏秦倾齐是苏秦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情,也改变了齐国在战国历史上的命运,苏秦能够倾齐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心理战术高明,能够成功取得齐湣王的信任,并说服齐湣王攻宋,从而引起其他诸侯国一起攻齐。

苏代为燕说齐说明了什么道理

《苏代为燕说齐》说明了“货好不怕巷子深”这样的落后观念不仅在现代社会,而且在古代有识之士眼中也是很迂拙的意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推销自己,而且要善于推销自己,要象卖马人借助伯乐提高马的身价一样,要借助一些要人提高自己的身价。

《苏代为燕说齐》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原文: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故事背景:

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继承了苏秦的事业,开始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由于他初出茅庐,所以当时急需名人们的推荐、赏识。且看他绝妙的自荐方法。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

苏秦为什么帮助燕国灭齐国

谈不上灭齐国,苏秦之所以能发迹,在于燕文王最先重用了他,然后才逐步合纵六国,观其所为是把燕国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了,因为齐国攻打燕国,燕王派他去齐国做客卿,出谋划策以削弱齐国国力,使齐国不会对燕国不利。

战国最强“反间谍”苏秦,为何会誓死效忠弱燕?

原因有三点,我来详细说明:

苏秦这位纵横战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人生可谓有些大起大落。早年贫困郁郁不得志,后来发迹佩戴六国相印,光鲜的人生巅峰仅仅持续一年就倒台了。最终,苏秦以死效忠了燕国,但是他如此忠于燕国两代君王仅仅是因为旧主的恩情吗?

效忠旧主原因之一:走投无路

苏秦最大的策略目标就是合纵,联合各个诸侯国一起抵御、攻伐秦国。这个军事联盟的产生是当时形势所急需,所以苏秦成功游说,组成联盟,任为合约长。

秦国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苏秦胡来,联盟成立,秦国不就要完蛋了吗?所以秦国先用张仪暗中破坏,又用犀首公孙衍出使齐国、魏国,使两国攻赵。军事联盟进行彻底被破坏。

其後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

苏秦的风光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六国合纵联盟就瓦解殆尽。苏秦在赵国实在待不下去了,只能撂下一句狠话:我一定会报仇的!然后慌忙逃走。他知道,稍稍走慢一点,人头不保。

谋士的生存之道就是游说于朝堂,纵横于诸侯。如果没有策略、没有目标,他们将毫无生存价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苏秦只能以报复齐国的理由再次回去找燕国这个旧主。

效忠旧主的原因之二:理太亏

公元前333年,燕文侯故去,太子易当上新的燕王。第二年,苏秦回到燕国,齐王乘燕国旧主去世,新王座位不稳的时机进攻燕国,夺取了10座城池。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

当此乱世,苏秦对诸侯国已经毫无办法,他闲在燕国实在没事干,就与燕易王的母亲凑到了一起,当上了“隔壁老王”。

《资治通鉴》:苏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

《资治通鉴》的这句话直接让光鲜亮丽,运筹帷幄的著名谋士形象颠覆。不过苏秦也是有点太过分了,自己的“伯乐”旧主燕文侯刚刚去世,他就私通了燕文侯的夫人,对自己的恩人家属照顾的过于无微不至了,于情于理都是惹人气愤。

这勾当瞒不住新王,不过燕国正值内忧外患,齐国大军还在虎视眈眈,燕易王只能忍了,内心不断暗骂:没想到!你就是这样效忠我们的?形势所逼,正值用人之际,燕易王更加厚待苏秦以稳定朝局。

苏秦面对如此热情的燕易王,实在也没脸继续当“隔壁老王”了,吓得整日茶饭不思,惶恐度日。回想起多年之前燕文侯资助自己出使赵国,现在做的事有点天理难容,苏秦心中已然萌生誓死效忠燕国的想法。

忠于燕的原因之三:报恩

苏秦从最早的发迹时算起,确实应该报效燕国。燕文侯发现了他的才能,助他游说。其子燕易王在苏秦无处可去的时候收留他,得知他的丑事后没有杀他,这也是一份天大的恩情。从哪个角度来说苏秦都要回报燕国。

有一天,燕易王对苏秦说:之前我父亲帮助你,现在齐国夺取了燕国10座城池,天下都笑话你了。你有什么办法帮助燕国吗?

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苏秦羞愧难当,形势逼迫和内心煎熬之下,苏秦决定“死间”齐国。死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间谍策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完成间谍的最终目标。死间虽然代价巨大,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比普通反间计更加行之有效。

如此,苏秦立志以死效忠燕国,将死间的任务扛在肩上,于公元前324年毅然出使齐国。在生命的最后这段时间,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弥补了自己内心的愧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原创声明:本文由一道知衡原创,谢绝抄袭。

文:李侦维

苏秦临死为什么这样说?“臣即死,车裂臣于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燕易王的母亲,是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私通。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却对苏秦的待遇更加优厚。苏秦恐怕被杀,就劝说燕王:“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齐国,就一定能提高燕国的地位。”燕王说:“一切听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齐国。齐宣王便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闵王继位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 ’,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当时,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果然自动出头露面了,齐王因而就抓捕他杀了。

战国最强间谍苏秦,为何偏要誓死效忠弱燕呢?

苏秦在人生低谷时是燕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当苏秦事业遭受重创时,又是燕国给了他容身之地。由此可见,苏秦对燕国感情之深,是山东六国无与能比的,为燕间于齐也不难理解。

一、苏秦身怀真理去求职,连赴三国无人用

战国时代,名士辈出,尤其是卫鞅入秦之后,主持秦国变法,秦国为之一变,山东六国为之一震。由秦国的突然崛起,诸侯列国切实感受到人才在大争之世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影响战国史册的东周洛阳人苏秦。

苏秦曾经远赴齐国拜师学艺,据说师从鬼谷先生。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说,苏秦的老师是谁,史书上记载是鬼谷先生,但是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战国时期许多名士均被归于鬼谷先生门下。

苏秦出外求学多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也未能挣得生活必需,以致于穷困潦倒,狼狈不堪,无奈之下,返回家乡。正像苏秦预料的那样,回家之后兄嫂、弟妹、还有妻妾均私下里嘲笑他。在他们看来,苏秦简直不务正业,舍本逐末,既不能务农生产,也不能从商逐利,尽做耍嘴皮子的事情,引来乡邻的非议,提及此人均以为耻。

苏秦了解情况后,惭愧不已,同时也因不能为世人理解感到痛苦万分。于是,苏秦闭门不出,专心研读藏书,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番天地。阅遍藏书之后,苏秦仍无所得,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道路是否选择错误。正当他彷徨不定的时候,一本周书《阴符经》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苏秦认真阅读,细心揣摩,终于在一年之后,悟出真理,并欲以此理游说列国。

苏秦离开家以后,直接去求见周显王。令他没想到的是,出师不利,苏秦的恶名已经遍及乡里,周显王的侍从,对其略有耳闻,均羞于与之为伍,哪里肯为苏秦引荐周显王。

苏秦未能获得周显王的召见,于是一路直奔秦国。在他看来,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平民士子,况且商鞅能在食古不化的秦国争得一席之地借以施展抱负,而今秦国蒸蒸日上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比较强烈。

令苏秦始料未及的是,虽然他见到了秦国新君秦惠文王,但是并未能获得秦君的赏识。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短短数年间,秦国焕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荣景象之下,也存在着重重危机。商君之法虽然有利于秦国,但是也造成了阶级对立,原有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反对变法的势力依然存在,且蠢蠢欲动,伺机有所作为。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面对重重压力,但是年轻的秦惠文王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借由对商鞅的指控,处死了众矢之的商鞅,留下了能令秦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的商君之策。

商鞅的事情在秦国刚刚告一段落,而此时,苏秦信心满满奔秦而来。虽然,秦惠文王没有录取苏秦的打算,但是还是礼节性地接待了他,并且两人还做了一次长谈。苏秦游说秦惠文王信心十足,竟因“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苏秦离开秦国,辗转来到赵国。此时,在赵国担任相国的是赵肃侯的弟弟赵成,号奉阳君。奉阳君赵成出身公族,本来对寒门子弟就不感冒,而今念在苏秦千里迢迢赴赵国而来,想面试一下,或许让他留下做个小吏。但是当奉阳君见到苏秦之后,心生厌恶,在他看来,苏秦对答如流,滔滔不绝,善言辞,多豪言,而实际上无应对之策。于是,奉阳君命人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苏秦打发了。

苏秦离开家乡之后,求职之路坎坷无比。此时,苏秦十分沮丧,他无法预知他的前途在哪里,更不知下一站前往何方。

二、苏秦周游列国无人识,一番言论打动燕文公委重任

苏秦先后游说周、秦、赵,均未得到赏识。此时,身处人生低谷的苏秦几乎已经到了难以生存的境地。但是,为了梦想,他决定打起精神,鼓足勇气,继续前行,一路向北,直奔燕国。燕国偏居北疆,再加上国力不强,并非能臣名士理想服务之地,大多不愿前来。苏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燕国。

苏秦留居燕国一年之后总算才见到燕文公。在燕国的这一年里,苏秦除了读书,结交燕国名士,大多时间在走访燕国名山大川,研究分析燕国的形势。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在功课圆满之后,终于等来燕文公的召见。

苏秦虽自诩当世名士,但却空有一番理论,而无实际经验。大殿上,鸦雀无声,主考官燕文公一脸严肃,等待这位洛阳来的年轻人发表能令燕国富国强兵的主张。

苏秦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草稿,采取先扬后抑的游说策略,首先对燕国肯定了燕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燕国实力。苏秦认为,燕国雄踞北方,远离中原诸国纷争,在客观上,可以全身心发展本国实力。况且,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游牧部落林胡、楼烦,西有战略要地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域广阔,并且燕国有数十万大军,装备精良,粮食充足。燕国可以凭借上天赋予的有利条件,有一番作为。

分析完了有利条件,苏秦话锋一转,反问燕文公说:“您有没有想过,燕国向来安居乐业,不见刀兵,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没等燕文公回答,苏秦继续分析道,燕国之所以不犯刀兵,不是诸侯列国不想讨伐燕国,而是因为燕国南有强赵,客观上成为护卫燕国的南部屏障。而今,秦国崛起,但是无法威慑燕国,也是因为有赵国的阻隔。秦国若讨伐欲图谋燕国,必先克服赵国;若绕过赵国,北线攻击燕国,则千里奔袭,兵困马乏不说,即使攻取了,也无法坚守。

苏秦此次赴燕国是为了求职,但是欲获得燕国重用,必须说服燕文公接受自己的主张。所以,苏秦为燕国准备了合纵的策略。苏秦分析道,燕国天然条件良好,但是也并非可以断言高枕无忧,“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若赵国想图谋燕国,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所以,秦国虽然强大,但于燕国尚且无忧,燕国的注意力不必放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而应妥善处理与赵国的睦邻关系。只有燕国、赵国和睦,燕国才能高枕无忧。为了燕国的长远发展,燕国应该合纵赵国,稳固与赵国的关系。

燕文公被苏秦的一番言论征服了,并且决意按照苏秦所说合纵赵国。由此看来,燕文公对人才的需求,的确如饥似渴,竟然被苏秦合纵之策钦佩不已。

战国之时,诸侯列国国情不同,实力也有参差。苏秦的合纵之策,单从燕国的角度来考虑确实有其积极功效,但是以苏秦合纵之策构想六国为一的执行角度,却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大争之世,诸侯列国各怀鬼胎,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即刻挂起,一国消极,即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于是,燕文公出资,全权委托苏秦赴赵国落实合纵之策。而此时,当年讨厌苏秦的那个赵国相国奉阳君赵成已经去世,再加上,苏秦再度赴赵国是以燕国特使的身份,很快就见到了赵肃侯。

苏秦在得志于燕国之际,踌躇满志致力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六国合纵”联盟破裂,再次赴燕

苏秦达成“六国合纵”联盟,返回赵国的第二年,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孙衍略施手段,即令齐、魏放弃刚刚签署的合纵盟约,反而伙同秦国讨伐赵国。

秦、齐、魏三国伐赵的消息传来,苏秦痛心疾首,自己辛辛苦苦千里奔波建立起来的六国合纵联盟,瞬间被打破。正当苏秦努力反思的时候,赵肃侯派人前来召苏秦入宫。苏秦虽知此去免不了一阵臭骂,甚至会有杀身之祸,但此时身在赵国,若不奉诏,有可能即可会身首异处。无奈之下,苏秦只好入宫面见赵肃侯。

赵肃侯已经气得卧床不起,即使如此,他还是集聚了全身气力将苏秦骂了个狗血喷头。赵肃侯悔之晚矣,当初若不轻信苏秦,而今怎会有秦国领兵伐赵,更令人鄙视的是齐、魏竟然六国合纵盟约字迹未干即出尔反尔。

苏秦跪倒在地,大气不敢喘。齐、魏背弃盟约转而伙同秦国伐赵,苏秦已经无力挽回六国合纵盟约。在赵肃侯声嘶力竭发泄的时候,苏秦将精力转移到如何脱身上。苏秦不愧是口舌奇才,竟然说服了赵肃侯此时率团出使燕国。苏秦离赵赴燕,意味着他的成名之作“山东六国合纵为一”诞生不久即彻底瓦解。

当苏秦的事业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苏秦以赵使身份再次赴燕,是燕国给了他一个容身之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10825.html

分享给朋友:

“苏秦为什么要为燕说齐(苏秦自燕之齐)” 的相关文章

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写的)

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写的)

大家好,关于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元宵古诗哪个朝代写的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古诗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地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地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省,以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地方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什么地名 你好,如果要是猜谜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救虎是一种过错)

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救虎是一种过错)

大家好,关于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郁离子为什么认为道士救虎是一种过错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刘基的《道士就虎》的文言文的意 是道士救虎吧,亲。...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罗隐是哪个朝代的,以及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晚唐五代人,在吴越国做官。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

温庭筠为什么写菩萨蛮(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感慨)

温庭筠为什么写菩萨蛮(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感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温庭筠为什么写菩萨蛮,以及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感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后期。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

为什么说镜湖难泛舟(平原易走马 镜湖难泛舟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镜湖难泛舟(平原易走马 镜湖难泛舟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说镜湖难泛舟和平原易走马 镜湖难泛舟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难 李白是天才 在充满机遇的大时代 为什么要感慨难?这么豪放喝酒作诗,为什么会愁? 你好,这是和李白的遭遇有关的。 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