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蒋春霖诗共多少首(蒋春霖 词)

几许黑发2022-11-11 23:10历史95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蒋春霖诗共多少首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蒋春霖 词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蒋春霖的诗词选摘

【早起】

秋生残夜惊心早,愁入中年熟睡难。呜咽角声欹枕坐,微茫窗色掩灯看。

前村人语霜华白,远树霞明海气寒,闻道高堂初罢宴,锦衾红烛夜漫漫。

【无题】

虬驷无声下窅冥,璇宫织罢昼长扃。茝兰芳变搴谁遗,虎豹关严呌未灵。

承露玉盘秋皜皜,御风仙佩夜泠泠。浮槎未辨支机石,漫说蓬莱路几经。

【车中】

山回石壁引车过,架壑人家尽薜萝。问道语频惊地远,投餐米贱喜时和。

塞鸿逐侣当春少,野雀为羣入暮多。乐土及今容税驾,江关烽火近如何。

【中秋夜步】

遨游曾得几时醉,盘餐且喜今宵同。室家飘泊逐野鹜,干戈扰攘羁来鸿。

挥手白云忽变幻,举头明月无始终。杖藜相擕复前去,衣裳飒飒生秋风。

【九日登岳阜】

空城风肃雁声来,故垒霜清曙色开。备敌尚余全胜地,经时原仗出羣才。

游山轩盖秋仍集,横海楼船去不回。待摘茱萸寄乡国,隔江云树正堪哀。

【题万卷书楼图】

从来物聚天能嫉,况复胸罗八斗才。梦裏乡园仍汉土,焚余文字即秦灰。

蟫鱼食古终何益,旅燕寻巢亦可哀。莫道柴门秋色泠,吴宫花草半蒿莱。

【登泰州城楼】

四野霜晴海气收,高城啸侣共登楼。旌旗杂遝连三郡,锁钥矜严重一州。

西望云山成间阻,南飞乌鹊尚淹留。海陵自古雄争地,烟树苍苍起暮愁。 【卜算子】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柳梢青】

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栋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栏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浪淘沙】

云气压虚栏,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上已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华残?飞来胡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鹧鸪天】

杨柳东塘细水流,红窗睡起唤晴鸠。屏间山压眉心翠,镜里波生鬓角秋。

临玉管,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休。明朝花落归鸿尽,细雨春寒闭小楼。

【虞美人】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蝶恋花·北游道上】

沙外斜阳车影淡。红杏深深,人语黄茅店。陌上马尘吹又暗。柳花风里征衣减。

屋后筝弦莺语艳。浊酒孤琴,门对春寒掩。鸦背残霜侵短剑,纸窗梦破疏灯飐。

【唐多令】

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悲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

泊秦淮雨霁,又镫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烫江圆。梦醒谁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墙舻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忆旧游】

记星街掩柳,雨径穿莎,悄叩闲门。酒态添华活,任翩翻燕子,偷啄红巾。篆销万重心字,窗影护憨云。甚飞絮年光,绿阴满地,断送春人?痴魂,正无赖,又琵琶弦上,迸起烟尘。鸿影惊回雪,怅天寒竹翠,色暗罗裙。黛蛾更羞重斗,避面月黄昏。教说与东风,垂杨淡碧吹梦痕。

【渡江云】

燕泥衔杏雨,炉薰隐篆,朱户昼。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那不见、招手楼阴。 空自踏、落花归去,消歇酒杯心。沈吟。红墙几尺,远过蓬山, 更难通鱼锦。换尽了,陌头柳色,愁满罗襟。梦中常订重逢约,甚隔帘,翻怕相寻。门又掩,碧桃一树春深。

【庆春宫·秋宵露坐,时妇亡四月矣】

蚓曲依墙,鱼更隔岸,短廊阴亚蔷薇。露幂闲阶,微凉自惊,无人泥问添衣。并禽栖遍,趁星影、孤鸿夜飞。绳河低转,梦冷孀娥,香雾霏霏。当时曲槛花围。却月疏栊,玉臂清辉。纨扇抛残,空怜锦瑟,西风怨入金徽。返魂烧尽,甚环佩、宵深怕归。茫茫此恨,碧海青天,惟有秋知。

【满庭芳】

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竟日在芦花中。余居此既久,亦忘岑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未得”之句,不觉怅然。

黄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菰蒲。谁识天涯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还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愁余。空自把、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鱼波万顷,便秋风、难问莼鲈。空江上,沉沉戍鼓,落日大旗孤。

【曲游春】

怅望心头意,为谁人立雪,酒边梅侧?雪落云沉,忍那人音信,只添岑寂?雪地空留迹。一时又、鸿飞天黑。笑当时、水上清歌,不识无聊今日。堆积。休言愁极。念放浪天涯,清冷何及?一阕新词,纵红尘写尽,情牵难息。雪透窗纱白。肯折取、断残红萼?正无人、一念萦回,生难死易。

蒋春霖是哪个朝代

蒋春霖,字鹿潭,江苏江阴人,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同治七年(1868年)卒。晚晴词人。

清词后七家

实在对不起,本不想管闲事,见你问的深奥,花了两个钟头也只能确定四位:

清嘉庆、道光年间,项鸿祚、蒋春霖、张惠言、周济等并称“清词后七家”。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字莲生,后改名廷纪。钱塘(今属浙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他本为富家子弟,但家道中落。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

蒋春霖(1818~1868)——清代词人。字鹿潭,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江阴城内蒋家巷人。少年蒋春霖颖悟聪敏,资性过人,从小随任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在任所生活,酷爱诗词。所作诗赋曾压倒词坛前辈强手,故有“乳虎”之称。蒋春霖性格坦爽,屡试不中,仕途不济。道光二十八年后曾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任盐官,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他一生落拓,早岁为诗,中年以后有大量词作,大多为抒情、忆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咸丰七年后,蒋春霖母亲和爱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内心愁闷,只能以填词排忧。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遭罢官,先后居东台、泰州,生活困苦。时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传,蒋春霖忧心如焚。期间,他的词对家国的飘摇、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极为深沉的描绘。历代词家评说蒋的词婉约多姿,抑郁悲凉,有“词史”之称。和他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颂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他与纳兰性德和项鸿祚同被誉为清代词坛“三鼎足”。�同治七年(1868年),蒋春霖离别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经吴江东门外垂虹桥,面对“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词人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蒋春霖逝世后,邑人缪荃孙、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楼词》、《水云楼续词》、《水云楼烬余稿》等词稿共270余首。建国后,山东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一书,为后人研究蒋春霖提供了重要资料。《辞海》有条目介绍。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张惠言早岁治经学,工骈文辞赋。后受桐城派刘大□弟子王灼、钱伯□的影响,与同里恽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骈、散文之长以自鸣,开创阳湖派。《送钱鲁斯序》和《古稿自序》,都曾自道其为文本末。后来文学韩愈、欧阳修,"不遁于虚无,不溺于华藻,不伤于支"(阮元《茗柯文编序》)。所作如《游黄山赋》、《赁舂赋》、《邓石如篆势赋》、《送恽子居序》、《词选序》、《上阮中丞书》等,或恢宏绝丽,或温润朴健,气格颇为笃茂。

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嘉庆二年(1797),他所编的《词选》行世。《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从清词的发展情况来看,张惠言的词论有超越他的前人朱□尊之处。但他强调的"比兴寄托"在应用上也有片面性,如论说温庭筠、韦庄和欧阳修的一些艳词都有政治寄托,即失之于偏。

张惠言的词现存46首,数量不多而颇有佳构,如〔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五首):"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抓住暮春景色,寄寓当时感慨,写得既沉郁,又疏快,"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风骚变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再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的形象,寓作者怀才不遇、自伤飘泊的感喟,婉曲沉挚。在〔风流子〕《出关见桃花》中,作者所见之处是"地尽寒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迭障东还"的榆关之外,却有一树桃花"向人独笑",然而"经他风雨,能几多番?"从中也寄托作者飘零沦落之感。此外,如〔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玉楼春〕"一春长放秋千静"、〔贺新郎〕"柳絮飞无力"等阕都写得委婉盘旋而能微言寄讽,体现出常州词派论"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主旨。

周济(1781—1839)—清代词人,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年号止奄。江苏荆溪(今宜兴)人,嘉庆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论词推崇周邦彦,崇尚雅正,强调寄托,要求作品以隐约迷离的手法,通过刻画景物,抒写“身世之感”、“家国之忧”。是继张惠言之后常州派最重要的词论家,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晋略》,并编有《宋四家词选》。

诗词鉴赏《唐多令》蒋春霖?

这是一首南京怀古词。

出自:《唐多令》 蒋春霖,清代。

原文:

枫老树留声,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背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释义:

微风徐徐,吹在枫树上边发出声响,芦花也被吹落。还像年少一样听落叶,回忆长安往事。哀鸣的号角在险要的关塞吹响,兴化的天格外寒霜落满地。归来的大雁发出尖石墙,酸的鸣叫。城墙上边一片石墙,还是昔日的旧江山。

作者在上阕”以 枫树、芦花、朱阑”等意象来表现旧时光的循环往复。在这样的景象里回忆旧时的古城。

下阕的前面三句用想象的场景讲述了时代更替,古城仍在,明月依旧。但却已经不是旧日的南京了。

扩展资料: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与纳兰性德、项鸿祚并称清代词人三大家。

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

找一个姓蒋的清朝词人,名字忘了。

蒋春霖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卒于同治七年(1818~1868) 近代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今属北京市)。幼随父蒋尊典,在荆门知州任所读书。父死后,家业中落,奉母归京师,屡试不中。咸丰二年(1852),署富安场盐大使。七年,母死去官,移家东台。咸丰十年,先后入乔松年、金安清幕。后又做过六、七年的小盐官。

蒋春霖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以名其词集。他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所作词如〔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多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恻抑郁。其咏时事之作,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虽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内容大都抒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囿于当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篱。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宗源翰所藏,合刻《补遗》1卷。缪荃孙也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余首。诗作今存不及百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

唐多令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枫老树留声,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背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登泰州城楼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四野霜晴海气收,高城啸侣共登楼。

旌旗杂沓连三郡,锁钥矜严重一州。

西望云山成间阻,南飞鸟鹊尚淹留。

海陵自古雄争地,烟树苍苍起暮愁。

渡江云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燕泥衔杏雨,炉薰隐篆,朱户昼。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那不见、招手楼阴。 空自踏、落花归去,消歇酒杯心。沈吟。红墙几尺,远过蓬山, 更难通鱼锦。换尽了,陌头柳色,愁满罗襟。梦中常订重逢约,甚隔帘,翻怕相寻。门又掩,碧桃一树春深。

鹧鸪天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杨柳东塘细水流,红窗睡起唤晴鸠。屏间山压眉心翠,镜里波生鬓角秋。

临玉管,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休。明朝花落归鸿尽,细雨春寒闭小楼。

浪淘沙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云气压虚栏,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卜算子

年代:清 作者: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蒋春霖的词如何

蒋春霖(1818-1868)是近代词坛上的著名词人,他穷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让人欷歔不已,他婉雅凄怨的词风却感人至深。其人其词,在其生前即引人瞩目。蒋春霖逝世后的120余年时间里,关于《水云楼词》的研究成果,在近代词学研究里是比较突出的,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这一段研究历程进行系统地清理,总结和分析在以往蒋春霖研究中的得与失,将有助于推进新世纪的蒋春霖研究,从而促进和深化对近代词学的认识。

一、近代(1868一1907)的蒋春霖研究

这里所说的近代,主要是指蒋春霖逝世之后到王国维《人间词话》发表以前的40年。在这40年时间里,蒋春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研究”主要是指他的友人为其词集所撰序文,比如宗源瀚、李肇增、何咏、徐鼒等为《水云楼词》及续集所作的序文等等。这些序文的作者因是蒋春霖的朋友,故对蒋春霖的身世、经历和创作甘苦都有切身的了解。宗序云:

鹿潭名春霖,江阴人。少负隽才,不拘绳尺,屡不得志于有司,乃俯就盐官,尝权东台场,恤灶利,课团丁御侮,人咸德之。罢官后,犹供食数年,生平抑塞激宕之意,一托之于词。运以深沈之思,清折之语,先刻为《水云楼词》于东台。同时作者莫不敛手。(《水云楼词续序》)[1]

徐序称:

蒋生鹿潭,承明不遇,作吏淮东,驵侩与居,踞觚灶北。芰衣荷裘,羌修能之自挈,霓旌玉玦,指潜渊以为期。一夕相思,八公招隐。孰海唱之孤愤,答兔语之幽修。有河上之同歌,吹参差兮自诉。又况帘雨阑珊,念家山于破后;衍波迢递,怅环佩之来迟。鸠媒媭詈,伤如之何!徒观其鼻苦吟,吹唇审律,性有三好,技了十人,谓为倚声,诚浅之论作者类!(《水云楼词序》)[1]

他们对蒋春霖的关注,更多的是同情他的坎坷经历和不幸的遭遇,对其词的评价往往要联系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认为《水云楼词》中寄寓着他“生平抑塞激宕之意”,故而呈现出“深沈之思,清折之语”、“海唱之孤愤,鬼语之幽修”的审美风貌。

在上述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之外,有的研究者尝试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分析蒋春霖《水云楼词》的创作特点。如李肇增从分析蒋春霖的诗歌创作出发,试图寻找其诗与其词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他说:“君为诗恢雄肮脏,若《东淘杂诗》二十首,不减少陵秦州之作。乃易其工力为长短句,镂情刿恨,转豪于铢黍之间,直而致,沈而姚,曼而不靡。呜呼!君之词,亦工矣。”(《水云楼词续集序》)[1]他认为蒋春霖的诗近于杜老,这成为他工于词的基础,也使他成就为一位杰出的词人,这一看法对后来谭献以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是有着间接影响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杜文澜不仅结合蒋春霖的性情气质论其词,总结《水云楼词》有“专主清空,摹神两宋”的创作特点;而且还根据蒋氏“欲采中晚唐佳句入词”的创作思想,指出《水云楼词》亦存在着“稍务色泽”“间涉饾饤”的弊病。(《憩园词话》卷四)[1]杜文澜与蒋春霖有过直接的生活交往,对蒋春霖的得失较之他人了解更为真切,上述看法正是基于对蒋春霖的深刻了解而得出的结论。

在这之后,著名的常州派词人——谭献对蒋春霖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光绪四年(1878)编成的《箧中词》里,选录蒋春霖词达23首之多,所选数量仅次于纳兰性德(25首)。本来蒋春霖的创作有些接近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这与谭献所处的常州派立场是相悖的,那么谭献为什么如此地推重蒋春霖词,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蒋春霖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咸丰兵事”,蒋春霖也因之被他称之为“倚声家杜老”:

《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咸丰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而晚唐两宋一唱三叹之意,则已微矣!(《箧中词》今集卷五)[2]

众所周知,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被称之为“诗圣”,从谭献以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看,他对蒋春霖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是不言而喻的。谭献对蒋春霖的评价也影响着陈廷焯,陈廷焯论词是非常推重谭献的,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编选的《词则》里,亦选录蒋春霖的词达16首之多(《大雅集》8首、《放歌集》3首、《别调集》5首),认为蒋春霖在晚近词坛的地位仅次于谭献、庄棫,他的词在体格方面尤近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这是因为张炎“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白雨斋词话》卷二) [3],而蒋春霖“造句之妙,不减乐笑翁”(《白雨斋词话》卷五) [3],但他没有将蒋春霖抬到“倚声家杜老”的高度,而是认为蒋春霖虽工词却是“尚未升风骚之堂”(《白雨斋词话》卷五)。[3]这样评价蒋春霖较之谭献的过度拔高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蒋春霖以词“笔”写“史”,为晚清词坛别开生面,他的《水云楼词》也因之得到多数论者之好评,以致有人把他视为“词界中兴”或振兴咸丰词学的重要人物。如周曾锦说:“读蒋(春霖)、杜(文澜)二公词,觉白石、梅溪,去今未远,天挺二老于咸同之际,亦词界之中兴也。”(《卧庐词话》)[4]金武祥更说:“雍乾以来。倚声之学,吾州号称极盛。阳湖张先生惠言,宜兴周先生济,该正变,兼讽谕,英绝领袖,郁为两大宗。厥其闺位余裔,旨乖趣歧,家鹜众炫,稍稍衰息。鹿潭起而坠绪以振,其流派不尽守宛邻之旧,然相望百余年间,水云一家,遂与茗柯、止庵三鼎其足。”(《蒋春霖传》)[5]

二、现代(1906-1949)的蒋春霖研究

1908年10月~12月,王国维《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的发表,标志着词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开始。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对谭献的“三鼎足说”提出质疑,指出:“《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但他的这一看法未能像他的境界说那样在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在20年代学界对蒋春霖的评价仍多沿袭谭献的看法。1925年朱祖谋撰《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评蒋鹿潭曰:“穷途恨,斫地放歌哀。几许伤春忧国泪,声家天挺杜陵才。辛苦贼中来。”在这一时期,学界对蒋春霖《水云楼词》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如1925年周念永为重刻本《水云楼词》作跋便称蒋春霖:“以沈博绝丽之才,为悱恻缠绵之体。燕钗蝉鬓,传恨空中;锦瑟瑶琴,知音弦外。综其一生,忧时念乱之怀,牢落坎壈之遇,而一以倚声出之。故语该正变,体兼风谕。于引商刻羽之中,寓沈郁苍凉之慨。卓然为一代之大家。”[1]1926年刘毓盘撰《词史》亦称:“蒋春霖以常州人入浙派,《水云楼词》二卷,其言情之作,皆感事之篇也。唐宋名家,合为一手。词至蒋氏,集大成矣。”[6]一个说他“卓然为一代之大家”,一个说他集晚清词学之大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学界对蒋春霖在晚清词坛重要地位的高度肯定。

在30年代,词学研究者大多对蒋春霖的词发表过看法,一致推他为有才气,不为常、浙两派所牢笼的词人。胡云翼说:“他是一位富有才气,能够不依门户,不受拘束,而自具境地的作家。……其所著《水云楼词》,多发抒感慨,描写极深刻,论者至称为‘词史’。”[7]但胡云翼所论不多,未为宏论,吴梅和刘大杰着墨较多,论述亦甚精当。吴梅说:“嘉庆以前,词家大抵为其年、竹垞所牢笼……至鹿潭而尽扫葛藤,不傍门户,独以风雅为宗,盖托体更较皋文、保绪高雅矣。词中有鹿潭,可谓止境。……鹿潭律度之细,既无与伦,文笔之佳,更为出类。而又雍容大雅,无搔头弄姿之态,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亦无愧色焉。”[8]刘大杰对吴梅的看法深表赞同,还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蒋春霖词作了如下的评价:“蒋氏一生落拓,而情感又极锐敏,对于时代的所见所闻,对于民众所受的流离颠沛的苦楚,一一发之于词,苍凉激楚,备极酸辛。……他创作的态度,极为严肃,从不把他的作品浪费于无病呻吟与无味的应酬上。几乎每一首,都表现出社会的暗影,与民众的哀伤。在他笔下所出现的一草一木,明月杨柳,与小阁茅亭,俱一一蒙掩着一层离乱的情趣。他不标榜比兴寄托,而自有其比兴寄托,他不标榜白石、玉田,而其长调真可与姜、张比美。他不倡言南唐,其小令真得二主之神韵。我们可以说,蒋春霖不仅是清代的大词人,并且是中国整个词史上一个大词人。”[9]《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看法亦近似于刘大杰,文称:“(蒋)春霖中年正值洪、杨之乱,身世飘零,故多抚事感时之作。郁勃沉深,精警雄秀,曲折顿宕,千状万态。有迦陵之放而不粗犷,有秀水之雅而能浑厚,有茗柯之深而不专比兴,有饮水之艳而不觉软弱,有忆云之工而骨肉匀称,盖撷诸家之英而熔冶于一炉也。……不特俯视清代词人,即置之两宋之中,亦卓然一大家也。”

在40年代,蒋春霖与纳兰性德是清词研究的两大“热点”,这前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发表的蒋春霖研究论文有《蒋春霖潭评传》(唐圭璋)、《咸同词人蒋鹿潭》(任鼎)、《水云楼词跋》(龙榆生)、《词史蒋鹿潭的生平及其词作》(章石承)等。据冯其庸《蒋春霖年谱考略》介绍,他曾在1948年撰有《蒋春霖年谱初稿》,只是当年未能公开出版。当时编纂的各种清词选本或丛刻皆以选刻《水云楼词》为重心,如徐珂的《清词选集评》选辑有14首,胡云翼《清代词选》选录有5首,陈乃乾汇刻《清名家词》收录《水云楼词》一卷;王煜《清十一家词钞》选取清词代表性名家,蒋春霖亦位列其中,并钞选《水云楼词》达64首之多。蒋春霖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当时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有密切关系,因为蒋春霖《水云楼词》对战争的描写很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鸣。

蒋春霖的词所以被谭献称为咸同“词史”,是因为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清兵的腐败无能。龙榆生认为,谭献推举的三家“词人之词”,其中最能表现时代精神者当推《水云楼词》。[11]章石承进一步指出,纳兰性德和项廷纪的词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他们所抒写的都是从个人所直觉的月令花残,所遭逢的悲欢离合为出发点,而蒋春霖则不然。“因为他生当红羊之乱,长毛的残酷,清军的窳情,以及人民因频年战争,无家可归,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情形,有的是他亲耳听到的,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还有的是他自身尝受过的。所以他在讴歌时,一方面也如容若、莲生一样的低诉出个人的悲欢离合之情,一方面他把眼光放远,注视到社会,沉痛地抒写家国兴亡之感。”[12]

关于蒋春霖词的内容,唐圭璋从抒情的角度分为忆旧、伤别、怀乡三类[13],章石承又将之拓展为感时、伤别、忆旧、怀乡四类,特别地突出了战乱年代的情感内涵,如说伤别:“乱离中送客远行,正不知一去是生是死?纵然是浪迹他方,也不知以后相逢何日?相逢何处?这较平时的离别,尤觉黯然神伤。”较之唐圭璋,他更强调“感时”之类词的重要性:“在水云楼词里,十之七八,都属于这一类,情感真实,描写深刻,这确定了他在词坛上杜老的地位。”“有时他用婉转的言辞,曲折地传达出极沉痛的意境,如秋虫的泣露,孤雁的啼月,使灵均的香草美人,稼轩的斜阳烟树,不能专美于前。”[12]

关于蒋春霖的创作特色,章石承认为他取径于白石、玉田,深得他们的神髓。“同时,身世之感更充实了他词作的内容,所以他笔底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空虚的、堆砌的一串漂亮的字眼,而是有寄托,有性灵,有生命的东西。”[12]唐圭璋更进一步从修辞的角度,总结了蒋春霖在创作手法上的某些特色,说他在用字遣辞练意等方面颇能得白石之神理。“我们读了,只觉清畅而不滑熟,精健而不生涩。”[13]在此基础上,唐圭璋还进一步分析了蒋春霖词的意境和风格,指出《水云楼词》所写的境界,有江山苍莽的境界,有沙洲幽寂的境界,有池台荒凉的境界;章石承则概括水云楼词风格为凄怨、婉约、悲凉和清空四种,他结合蒋春霖的性情、际遇及时代、艺术个性分析其风格的成因,颇有深度。如凄怨的风格,是因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竟把他折磨成为一个忧郁的人……这样便铸就了他凄怨的词心”。又如悲凉,是因为蒋春霖“生逢红羊浩劫,流亡江北,登山临水,悼乱伤离,遂发出悲壮苍凉的情绪”。再如清空,是因为蒋春霖的词“脱胎于白石、玉田,所以能够不滞不涩,也不失之粗靡浮滑,同时又极浑厚和雅”。[13]

关于蒋春霖的历史地位。章石承突出了他的独创性,说在浙西、常州风气笼罩词坛的时候,“大多数词人,不属于常,即属于浙,只有他,能兼两派之长,而不为那一派所限制”。[12]龙榆生认为他取径于白石、玉田,又身历乱世,身世之感多所激发,言之有物,托体遂尊,用能集浙、常二派之长,而极激楚苍凉之致。似有视蒋春霖为同光词坛之集成者之意味。[11]唐圭璋甚至认为,论清词当以蒋春霖为第一。“他的词,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屑局促于浙派和常州派的藩篱。他只知独抒性灵,上探《风》《骚》的遗意,写真情,写真境,和血和泪,喷薄而出。”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现代的蒋春霖研究不但走出了传统词话的路数,出现了以长篇论文为主要写作方法的现代研究表述方式,而且在研究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等方面都较近代的“前研究”阶段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也存在着因为某些学者对《水云楼词》的偏爱,进而对蒋春霖在清代词史上的地位作出了高于实际水平的评价。

三、当代(1950年以后)的蒋春霖研究

时间推进到50年代,在三四十年代颇得学界之好评的蒋春霖词,这一时期在学术界的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1959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便对蒋春霖词作了全盘的否定和批判,这部文学史以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农民革命的立场指责蒋春霖的词,咒骂太平天国,露骨地表示出他对太平天国的憎恨和仇恨。“他的词非常反动,应该完全被否定。”[14]这一用阶级分析取代文学分析的态度当然是不可取的。进入80年代以后,在五六十年代批判蒋春霖的观点逐渐淡出,肯定蒋春霖词之艺术成就的思想在提升,各种新出文学史对蒋春霖予以较多地关注。近年来,还推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学术成果,出版有《蒋鹿潭年谱》、《水云楼词话》、《水云楼词疏证》(以上周梦庄著)、《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以上冯其庸编著)等论著。最近十年来出版的各种清词选如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l0首)、钱仲联《清词三百首》(5首)、汪泰陵《清词选注》(6首)亦多选录蒋春霖词,严迪昌《近代词钞》更是辑录《水云楼词》达66首之多。这些论著将三四十年代的蒋春霖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近现代人们对蒋春霖词的评价是很高的,最有影响的就是谭献的“倚声家杜老”说,对于这一说法,当代的学者基本形成赞成和反对的两派意见。赞成者有徐华根、刘勇刚等,徐华根认为蒋春霖创作态度严肃,作品多写其身世沦落之感,很少花鸟风月吟咏和无谓的应酬。“杜甫遭安史之乱,所写的诗是‘诗史’。蒋春霖遭受战乱,他写的词可以称作‘词史’。”[15]刘勇刚认为,评价蒋春霖应该持知人论世的态度,不宜以今天尺寸衡量古之作品。《水云楼词》乃是特定时空中产生的具有独特情感体验及艺术追求的作品,对蒋春霖及其词必须用历史的和审美的眼光观照。鹿潭是否能配享草堂,这且不论,但《水云楼词》无疑是具有“词史”价值的。[16]反对者则有郭延礼、谢孝苹、周梦庄,谢孝苹认为蒋春霖所处时代、经历、身世、结局或有与杜甫相似之处,但更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是杜甫没有辜负他的时代,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杜甫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影响以及‘诗圣’的形象,这一切都比蒋鹿潭高大得多。”[17]周梦庄也表示:“过高地拔高蒋鹿潭,脱离了现实所许可,人们也难以接受。”[18]郭延礼还说:“蒋词无法和杜诗比美,主要因为杜甫是站在时代先进思想的顶端,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描绘了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对立;而在蒋春霖的笔下,却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农民革命运动抱着敌视的态度,并把农民军诬之为‘贼’……作品中充满着对农民革命的恐惧,把当时的天京写得阴森可怖,这都是对现实的歪曲。也是作者正统观念和阶级立场所带来的局限。”[19]关于蒋春霖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周笃文持不同于郭延礼的看法,认为要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分析:“作为一位政府官员,我们不能要求作出超越其阶级地位的判断,再说他词中反映的主要是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并没有对什么‘暴行’的指斥。”“他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出自博大的爱心。对这场浩劫,他也有过反思,甚至对误国的统治集团也有所批判。”[20]这样一种客观平和的态度应该是当前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但是,在《水云楼词》艺术成就的认识上,不管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又是统一的,即一致承认《水云楼词》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如谢孝苹说:“尽管词人不能配享草堂,要为咸同以来第一流词人,尚非过誉。”这是因为他接武常州词派,却别树一帜,不作常、浙词派的家臣。[17]周笃文将蒋春霖的艺术成就概括为三点:一是以“温柔怨慕”之思,写“穷老尽气”之遇,是他在词中力求达到的境界;二是色泽鲜明,富于变化;三是以沉郁凄苦为主旋律,亦不乏清新自然之作,在章法结构上也极具匠心。[20]严迪昌的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对谢孝苹观点的进一步展开:“《水云楼词》的造诣在于,抒述深沉的离乱之情,而又不失清虚含蓄之致。蒋春霖从词艺上说是专攻姜夔、张炎一派,但因其身际衰世战乱,感受真切,故避免了‘浙派’的涂饰空枵之病。同时哀情沉郁、盘转倾述又必然有激荡力,不必要去作吞吐之姿或借助物象来寄托以出,这样又摆脱了‘常派’的某些弊端。总之,他是在一定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功力的扶翼下纯乎顺其情思所需而创作,所以,尽管极精心,但不生硬拗峭,感染力自然很强。”[2l]郭延礼还从表现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谈到蒋春霖词的成就,从表现内容看,它形象地描写当时战火遍燃的情景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真实地描写了战争带来的荒凉,记录了战争创伤的痕迹,在艺术技巧上,一是抒情写景,真切传神,二是讲究造句用字,语言明白晓畅又寓有深意。

相比较而言,严迪昌的分析,不但深刻,而且契人词心,把握到《水云楼词》之神理。郭延礼的分析因为篇幅及文学史的特殊性,不免显得有些简略。

关于《水云楼词》的题材,人们多关注它那些表现咸丰兵事的战争词,周笃文认为按时代分,蒋春霖的词有江南前期与江北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词作包括他在京城求仕无成南返故园,直到他北上扬州谋任淮南盐官为止,“这一阶段作品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流光易逝的叹惋和怀才莫展的悲恨。”在艺术风格上与后期的词也是一致的,直至31岁前后到扬州才开始其长达20年的江北苦旅时期,这一时期的词就是人所欣赏的以大量的篇幅反映咸丰兵事、“开词家未有之境”的战争词。[20]谢孝苹还在分析统计曼陀罗花阁刻本的基础上,将《水云楼词》的题材作了细分,归纳为9类:(一)战伐声中,不眠忧世之什。(二)天涯沦落,悲凉身世之什。(三)离亭赋别,寄怀酬唱之什。(四)缅怀故园,欲归无计之什。(五)羁客闲愁,留连光景之什。(六)咏物伤时,意内言外之什。(七)征衫缁染,旅途劳顿之什。(八)风月场中,雪泥鸿爪之什。(九)秋霄露坐,思妇悼亡之什。[17]周梦庄认为蒋春霖在如此丰富多彩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中,有一个基调,就是“反映战争”。“他不能对战争的性质有正确认识,他只能凭自己的主观和直觉观察战争和解释战争,但是他所反映的社会动乱图卷又是真实的。他渴望有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过太平的日子。他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是朴素而又是积极的。……蒋鹿潭用他的词笔反映战争,也就是反映了时代,自然不是无病呻吟。蒋鹿潭把战争这个新题材熔铸到词中去,开拓了词境,是对词学发展的一大贡献。”[18]刘勇刚《伤离悼乱,烽烟鬼唱——蒋春霖的战争词探微》一文,专门探讨了蒋春霖对战争的描写及其表现技巧,作者认为,蒋春霖的战争词主要聚焦于太平天国运动。它真实地描写战争离乱的场景和反映了文人的迷惘心绪,因他是站在太平军的对立面看待这场战争的,故把太平军统治下的南京城勾画成一个“树影”、“鸮声”、“磷火”构成的阴森世界,确实也真实地再现了风声鹤唳、战乱频仍的世纪末叶的动荡场景,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精神。最后,作者总结蒋春霖战争词主要有两种笔法:一是比兴体,他虽未明言寄托,却托兴渊深,思致绵邈,极温深怨慕之意;二是用赋体,即正面描写,直言本事。“点染结合,富于动态感、力度感,将战争的激烈场景、战争的劫难,描摹得淋漓尽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绝无半点叫嚣、粗豪之气。”[16]这些皆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水云楼词》的艺术传达技巧。

总之,这一时期的蒋春霖研究,主要是围绕“倚声家杜老”的称谓展开广泛地讨论。不同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思想在讨论中形成交锋,这既有助于研究者深化对蒋春霖的认识,又促使研究者对自己所持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刻地反思,即对蒋春霖的词是应该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还是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实际出发作出合理地评价,从这个方面讲尽管当代学者对蒋春霖有多种态度,却也由此看出当代的学术研究更趋于成熟。当然,当代的蒋春霖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还多停留在作家阶级立场和文本分析的初级研究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在生平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分析等方面进行广泛地开拓,进而由蒋春霖研究拓展到对淮海词人群的研究及对整个晚清词风转变的研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1285.html

分享给朋友:

“蒋春霖诗共多少首(蒋春霖 词)” 的相关文章

陆游多少诗(陆游多少诗词)

陆游多少诗(陆游多少诗词)

大家好,关于陆游多少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陆游多少诗词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陆游一生到底写了多少首诗? 陆游现存世9362首诗。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冬归草多少钱一盒(冬草含片多少钱一盒)

冬归草多少钱一盒(冬草含片多少钱一盒)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冬归草多少钱一盒,以及冬草含片多少钱一盒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关于农业的谚语有哪些?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

如何形容名诗(形容诗的名句)

如何形容名诗(形容诗的名句)

大家好,关于如何形容名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形容诗的名句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形容非常有名的诗句 1. 关于春天非常有名的诗句 关于春天非常有名的诗句 1.关于春天的古诗句...

朱淑真有多少诗(朱淑真的诗词全集诗集185首全)

朱淑真有多少诗(朱淑真的诗词全集诗集185首全)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朱淑真有多少诗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朱淑真的诗词全集诗集185首全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朱淑真的诗是什么 朱淑真断肠词全集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

汉朝周勃多少岁(西汉周昌与周勃)

汉朝周勃多少岁(西汉周昌与周勃)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汉朝周勃多少岁,以及西汉周昌与周勃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汉朝大将周波的出身? 是周勃。周勃(?—公元前169年),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名将周亚夫之父。周勃是沛郡丰县人,祖...

兴衰多少事(什么什么兴衰)

兴衰多少事(什么什么兴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兴衰多少事,以及什么什么兴衰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