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如何自创武陵春,武陵春是谁的作品

青栀白衫2023-02-27 05:00历史65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如何自创武陵春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武陵春是谁的作品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我说:“宅在异地想回家。”他说:“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我说:“感觉自己很孤独。”他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说:“我们回不去了。”他说:“柳絮随风各西东,物是人非已不同。”

我们所钟爱的、珍藏的,就是那些打动内心的、深有同感的句子,但凡打动人心者,必有真感情者。如何才能曲尽真感情呢?试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作于易安居士南渡,只身流落金华之时。眼见一年一度的春景再荣,手触丈夫遗物,只觉风光再好,已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作词已慰。读来却觉情真意切,字字感人,言有穷而已不尽。

一、使用第一人称,“我”更真实

从词体上来说,《武陵春》继承了传统手法,体现了明显的代言体特色。读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衣着淡雅,已到中年的孀妇。她淡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他红日高升,暮日来临;她郁郁而欢,懒怠装扮,任他泪水空流;她强颜自劝,却又是百忧成愁,更怕那小舟载不动这满身风雨满心忧。

正是这种代言体的特色,为文章增添了一个亲切可感的“我”的形象,让我们觉得更加真实。我们读时,就好像看到了作者的一举一动,为她的一颦一笑而低头、叹息,对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感悟就更加贴合。

所以,我们想要文章更加打动人,也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更加亲切可感;也可把“我”放在文章中,及时抒发我的感受,或是泪流,或是懒梳头,增加读者懂我的机会,文章将更加真实感人。

二、细节描写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更动人心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易安居士此词即有境界有真感情之作也。

上阙先写春景,再写梳妆,再及心情,下阕更是深挖内心情感,于情感抒发上可谓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上阙塑造人物形象时,先写人物外形,从动作上的“倦梳头”,懒怠装扮,刻画了一个有忧愁的人物形象;再深入到神态上的“泪空流”,一个“空流”,更体现了内心之凄楚,现今之孤独,念及往事,感时伤怀,唯有借眼泪来传情达意,宣泄内心的痛苦。如此,一个满腹忧愁、苦闷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让读者读之可感,可触,可动人心!

为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也可由表及里,先从读者可感可触可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写起,再由外形转入内心,借心理描写抒发人物感受,这样,读者阅读时,才更有“真”的感觉!

三、增加心理障碍,一波三折,真情更难得

为文之妙在于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为文最忌讳平铺直叙,我们要想办法增加障碍(事实上的或是心理上的障碍),让文章一波三折。

《武陵春》虽只是三四十字的小令,黄了翁却说它“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下阕是词人自我劝勉的内心描写。词人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曲尽词人心思的复杂多变。许是不忍自己再沉湎旧事,便转移注意力勉励自己调整心绪,借“闻说”双溪春景犹存,正是春景明媚,游人如织之时,值此一观,与上阙泪空流之悲相较,已是一变;再借“也拟”二字,更显词人出游并非主动之兴,反添几分无奈何、兴致不强烈的感觉,与刚刚的小欢喜而言,又是一转;再到“只恐”一句,更是直言自己内心的担忧,害怕这小小船儿载不动我这半生风雨满身忧愁,心情更是一沉。如此一变、一转、一沉,更是将内心的强颜、无奈、作罢、满身愁苦的细微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

刘熙载论词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用这句话形容此词,恰如其分。易安居士增加心理障碍,使出游一事一波三折,让人惊诧于如此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描写的同时,更是感慨此词细微、深沉的满腹情深,让读者恨不得与之同哭!

四、化抽象情感为具体事物,上下相融,浑然一体

愁是什么?为何提及愁,我们想到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到的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想到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一种抽象的心绪,可在这些名句中,愁却化身为一江春水,化身为满城风絮,化身为载不动的轻舟!大家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事物,让心绪更加可触可感。再看易安居士的比喻,早在王之涣《宴词》一诗中已提到“莫听声声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易安居士则更进一步,不仅把愁绪搬上船,更直言这船载不动这许多愁,忧愁又更深。而船由轻舟而来,轻舟则又由“双溪”而来,如此上下相融,浑然一体,更是贴切。读者读之,也更可感。

为文造句时,遇到心绪、感受,我们也可向名家仿效一二,把他们比喻成具体的事物,写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这样才不会沦为空谈,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用赤子之心感受宇宙人生,用第一人称叙事;再由表及里,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再曲尽内心之变化,使事一波三折;还可化抽象为具体事物,“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和读者一起感受、触摸这看不见的情感,才能敲开读者的心扉!

武陵春诗四字成语

1. 武陵春诗句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

2. 武陵春诗句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

3. 含有四字词的诗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

苏鳞《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近水楼台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

曹植《白马篇》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

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4. 武陵春的诗句理解

“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再联系下下文,“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

5. 《武陵春》赏析诗句

【赏析】: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一元一国学网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一元一国学网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一元一国学网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元一国学网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元一国学网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的不同一般了。 一元一国

6. 出自古诗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第》孟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暗示了作者对故国故人的忧思。

“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

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如下: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作品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一词,以李清照《武陵春》为词牌名作一首词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春晚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翻译二

李潇彤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春晚翻译及注释

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1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2「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3「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4「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5「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6「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埼巖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7「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8「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9「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武陵春·春晚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著「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像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春晚赏析二

江林昌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 南宋 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 *** 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借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像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像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江林昌)

武陵春·春晚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溯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春晚鉴赏

沈祖棻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像「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 *** 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诗词作品: 武陵春·春晚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初中古诗】、【婉约】、【女子】、【闺怨】、【感伤】

古诗《武陵春》赏析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关于如何自创武陵春和武陵春是谁的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25559.html

标签: 双溪李清照
分享给朋友:

“如何自创武陵春,武陵春是谁的作品” 的相关文章

此时愁望情多少(情到深处愁更愁)

此时愁望情多少(情到深处愁更愁)

"山长水阔人还远,春色无由得再看"是谁的诗,什么意思??急~~~ 万锦情林(明)无名氏 著 朝朝暮暮忆崔徽,鬓雾蓬松泪两垂。 蚕茧丝丝何日了,鹭鸶骨瘦几时肥! 西厢待月人何在?北里锵鸾事已违。 肠断画梁双紫燕,飞来飞去又飞归。 相思想望泪频倾,欲化云娘恨未能。 帘外厌闻无喜鹊,窗前愁伴有心...

阮诗语多少分(阮诗诗喻)

阮诗语多少分(阮诗诗喻)

孩子笔画叫名阮诗语 繁体拼音康熙笔画字意五行阮阮ruan12木诗诗shi/金语语yu/金天格 13 (火)人格 12 (木)地格 (水)外格 1 (木)总格 12 (木) 阮诗涵这名字有多少分 名字阮诗涵评分:(评分仅供参考,各项指标的详细说明请看后面的分析)文化印象95 分。(主要参考成...

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以及赤壁赋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东坡的赤壁赋出自哪个朝代?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陆游的北窗是写哪个地方的古诗(北窗古诗,陆游)

陆游的北窗是写哪个地方的古诗(北窗古诗,陆游)

大家好,关于陆游的北窗是写哪个地方的古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北窗古诗,陆游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陆游的“五言绝句”的古诗有哪些? 1、《北窗》云开见山雪,院静闻松风,吏去曲肱卧,疑非尘世中。2...

开元乐顺酒多少钱(金开元酒价格及图片)

开元乐顺酒多少钱(金开元酒价格及图片)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开元乐顺酒多少钱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金开元酒价格及图片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明宫酒的将进酒(李白)多少钱一瓶? 在淘宝和京东上没有查询到具体价格,但是大明宫酒系列产品,产品分为八大品系,分别以:大...

侠客行李白多少字(侠客行有多少字)

侠客行李白多少字(侠客行有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侠客行李白多少字,以及侠客行有多少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侠客行全诗赏析是什么? 《侠客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鉴赏如下:【作品鉴赏】李白这一首《《侠客行》李白 古诗》古风,抒发了他对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