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吾谁敢怨翻译 吾谁敢怨是什么特殊句式

许我三千笔墨2023-03-08 09:30故事141

很多朋友对于吾谁敢怨翻译和吾谁敢怨是什么特殊句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翻译越因伐吴(史记吴太伯世家翻译)

以下内容关于《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挂剑原文及翻译 》的解答。

1.原文: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2.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3.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4.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5.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6.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7.仲雍卒,子季简立。

8.季简卒,子叔达立。

9.叔达卒,子周章立。

10.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

11.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12.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13.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14.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15.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16.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17.柯卢卒,子周繇立。

18.周繇卒,子屈羽立。

19.屈羽卒,子夷吾立。

20.夷吾卒,子禽处立。

21.禽处卒,子转立。

22.转卒,子颇高立。

23.颇高卒,子句卑立。

24.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25.句卑卒,子去齐立。

26.去齐卒,子寿梦立。

27.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28.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

29.其一吴,在夷蛮。

30.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31.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32.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33.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34.吴伐楚。

35.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36.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37.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

38.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39.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40.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和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41.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42.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43.”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44.秋,吴伐楚,楚败我师。

45.四年,晋平公初立。

46.十三年,王诸樊卒。

47.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48.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49.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50.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齐。

51.四年,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

52.为歌周南、召南。

53.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54.然勤而不怨。

55.”歌邶、鄘、卫。

56.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57.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

58.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

59.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

60.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

61.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62.”歌豳。

63.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

64.曰:“此之谓夏声。

65.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

66.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

67.”歌唐。

68.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

69.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70.歌小雅。

71.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

72.”歌大雅。

73.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

74.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

75.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76.”??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

77.”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

78.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79.”去鲁,遂使齐。

80.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和政。

81.无邑无政,乃免於难。

82.齐国之政将有所归。

83.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84.”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和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

85.去齐,使於郑。

86.见子产,如旧交。

87.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88.子为政,慎以礼。

89.不然,郑国将败。

90.”去郑,适卫。

91.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92.”自卫如晋,将舍於宿,闻锺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於戮。

93.夫子获罪於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

94.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

95.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96.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於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97.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难。

98.”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99.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100.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101.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102.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103.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

104.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

105.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106.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

107.十二年,楚复来伐,次於乾溪,楚师败走。

108.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眜立。

109.王馀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

110.四年,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

111.季札让,逃去。

112.於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

113.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眜后立。

114.今卒,其子当代。

115.”乃立王馀眜之子僚为王。

116.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

117.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118.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119.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

120.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

121.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122.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123.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124.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归。

125.因北伐,败陈、蔡之师。

126.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

127.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和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

128.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129.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130.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於楚,欲自报其仇耳。

131.未见其利。

132.”於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

133.光喜,乃客伍子胥。

134.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专诸之事。

135.十二年冬,楚平王卒。

136.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灊。

137.使季札於晋,以观诸侯之变。

138.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139.於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

140.”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

141.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142.”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143.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

144.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

145.”光曰:“我身,子之身也。

146.”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谒王僚饮。

147.王僚使兵陈於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

148.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於炙鱼之中以进食。

149.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匈,遂弑王僚。

150.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

151.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152.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

153.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154.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155.”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156.吴公子烛庸、盖馀二人将兵遇围於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

157.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和谋国事。

158.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159.三年,吴王阖庐和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160.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161.”四年,伐楚,取六和灊。

162.五年,伐越,败之。

163.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

164.迎而击之,大败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165.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

166.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167.”阖庐从之,悉兴师,和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

168.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

169.吴王阖庐弟夫欲战,阖庐弗许。

170.夫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

171.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

172.比至郢,五战,楚五败。

173.楚昭王亡出郢,奔郧。

174.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和郧公奔随。

175.而吴兵遂入郢。

176.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

177.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

178.吴使别兵击越。

179.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

180.阖庐弟夫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

181.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

182.夫败奔楚。

183.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於堂溪,为堂溪氏。

184.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

185.楚恐而去郢徙鄀。

186.十五年,孔子相鲁。

187.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

188.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

189.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

190.吴王病伤而死。

191.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192.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

193.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194.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

195.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

196.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

197.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

198.少康为有仍牧正。

199.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

200.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201.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

202.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203.今吴不如有过之彊,而句践大於少康。

204.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

205.”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和盟而罢兵去。

206.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207.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208.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209.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於艾陵。

210.至缯,召鲁哀公而徵百牢。

211.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

212.因留略地於齐鲁之南。

213.九年,为驺伐鲁,,至,和鲁盟乃去。

214.十年,因伐齐而归。

215.十一年,复北伐齐。

216.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

217.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

218.”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齐,犹石???,无所用。

219.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

220.”吴王不听,使子胥於齐,子胥属其子於齐鲍氏,还报吴王。

221.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222.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

223.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224.”齐鲍氏弑齐悼公。

225.吴王闻之,哭於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

226.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227.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於橐皋。

228.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229.六月丙子,越王句践伐吴。

230.乙酉,越五千人和吴战。

231.丙戌,虏吴太子友。

232.丁亥,入吴。

233.吴人告败於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

234.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於幕下。

235.七月辛丑,吴王和晋定公争长。

236.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

237.”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

238.”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239.吴王已盟,和晋别,欲伐宋。

240.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

241.”乃引兵归国。

242.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於是乃使厚币以和越平。

243.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244.十八年,越益彊。

245.越王句践率兵复伐败吴师於笠泽。

246.楚灭陈。

247.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

248.二十一年,遂围吴。

249.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

250.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於甬东,予百家居之。

251.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

252.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253.”遂自刭死。

254.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255.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56.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和荆蛮句吴兄弟也。

257.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文言文否定句宾语前置句例句

1.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何伤乎?(《论语》) 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谁呢?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理解: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2.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何伤乎?(《论语》) 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谁呢?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理解: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3. 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 沛公安在?《鸿门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 惟命是听 (成语)(5). 惟利是图 (成语)(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6).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 找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是“不放弃它”,此处“之”是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的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就发生宾语前置现象.代词宾语应放在否定词(弗)之后与动词(怠)之前.即成为了“弗之怠”.。

5. 求文言所有特殊句式名称和例句如题谢谢了如题详细点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

语文现代文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以及疑问副词。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

③秦人不暇自哀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译文:“妨碍什么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译文:“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译文:“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译文:“即使活着,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唯贤是用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译文:“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有何见教;让你见笑了;望见谅。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译文:“用手掌覆盖”

格式:动+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译文:“比我长”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在朝廷作官,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首页上一页 1下一页尾页 最新资讯 更多... 辽宁09年成人高考8月25日开始报名 2009年南阳成考成绩查询及录取时间 山东青岛2009年成人高考考生须知 成人高考考试应采取多元化方法 北京市2009年成高录取12月12日结束 内蒙古2009年成人高考网上录取工作流程 福建省2009年成人高考11月下旬开始录取 09年辽宁大学成人高考函授站联系方式 数学辅导 更多...

文言文翻译 翻译好正确可付现金

好像大部分都是史记里面的,我来翻译一下吧。

2.不知道你那是什么字。

3.使在外旅行者有旅资,在家者有积蓄,人民都受他的荫庇。百姓也很尊敬他,于是大都迁徙投奔他来了。

4.人名。

5.自太伯到吴以后,再过五世,武王就把商朝灭了,将他的两个后代封侯。第一,虞国,在中原地带。第二,吴国,在蛮夷之地。

6.暗暗地招纳贤能之士,想要袭杀吴王僚。

7.如果以前的君主不废祭祀,人民都尊敬君主,社稷大事也有好的规划,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还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时到来。不是我想作乱,正直的人就有人跟从,古今以来都是这样。

8.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要倒行逆施。

9.最后一个胥是多余的。意思是如果不把越国灭亡,那么吴国最后是要受害的。这是伍子胥劝吴王的话,可惜吴王未能听谏。

10.用鸱夷的皮把尸体包上,让其随江水流去。

11.这个濮百既是季札的后代,为避乱而隐居在这里,自己费力耕作,自食其力,一辈子都很困苦,实在是值得怜悯。命令他所在的地方慰问优待他,使濮仍然改姓吴,以明国家不废诸侯之后代的意思。

12.也有说日本是吴太伯的后代,因为吴的一只支庶曾经渡海为倭人。

13.松野,是吴王夫差的后代,这是吴人来我们这里的开始。

14.巴图特穆尔说吴允执诚恳,子额特特穆尔说吴思虑忠诚,玛噜说吴正直,勒哲特穆尔说吴忠良,敦说吴守义,济兰说吴诚实,多罗说吴尊敬,玛噜说吴管(这里可能掉字了,不通)。

15.吴升,他的祖先本来是女真族吾古论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临洮,后来就把吾改称吴,所以就姓吴了。曾太父吴珍,在金国任滕阳军判,就成为了滕人。

只能说是基本通顺,个别字词可能不十分准确,希再查为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26880.html

分享给朋友:

“吾谁敢怨翻译 吾谁敢怨是什么特殊句式” 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写春夏秋冬的诗歌(为什么写春夏秋冬的诗歌呢)

为什么写春夏秋冬的诗歌(为什么写春夏秋冬的诗歌呢)

为何古诗中描写四季春天居多?什么原因?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太还有着成百上千的诗词文化,诗词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我们会发现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仍然还在学,但是我们在学的众多的古诗中为何古诗中描写四季春天居多?什么原因?其实是因为春天是一个富含生命力的季节,...

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以及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七步诗的作者 曹植简介 1、《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

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的原因)

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的原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以及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喜欢牡丹花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何唐朝人盛爱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从唐代官服颜色谈起,唐代的朝廷官员以服饰颜色区分品级,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员服红色,六至...

诗歌网为什么审核(中国诗歌网不给审核怎么办)

诗歌网为什么审核(中国诗歌网不给审核怎么办)

今天给各位分享诗歌网为什么审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诗歌网不给审核怎么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诗歌是发给诗歌网经过审核过才能发表的,封我帐号,明显是“故意迫害”! 诗歌是发给诗歌网经过审核过才能发表的,封你帐号。他们起初只是可能通过机器人审查的中国诗...

雪后千峰半入城写的是哪个地方(雪后千峰半入城是哪里)

雪后千峰半入城写的是哪个地方(雪后千峰半入城是哪里)

大家好,关于雪后千峰半入城写的是哪个地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雪后千峰半入城是哪里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雪后千峰半入城是指哪个城市 雪后千峰半入城的简介 1、雪后千峰半入城是指济南。 2、“雪后...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贾谊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什么家)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贾谊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什么家)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贾谊是哪个朝代的,以及贾谊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什么家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贾谊是什么(朝代)人的 过秦的意思是什么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政论家。过秦的意思是指责秦朝的过失,文章认为:秦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