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寻道一词出自哪里 寻道_me

回首寒暄2023-04-28 10:16故事222

今天给各位分享寻道一词出自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寻道_me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DISC系列】寻道和行道

人生最重要的是寻道和行道。道,指的是规律。

万物皆有道胡含。

人生修炼的本质在于调适,变得更好。决定改变的是痛+愿景+行动。

反思我这一年多的学习之路。我做到了寻道。我口才不好就去学习演讲,我对DISC感兴趣就来学DISC,我还在网易云,喜马拉雅FM,得到等等平台付费了许多课程。我一直在寻道的过程当中,我最大的改变在于口才和DISC的学习上,其他的课我吸收的很少,这是为什么?

因为演讲课是要求我们不停地练,其他的课自己没有练,没有践行。

演讲课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每一次定一个小目标,我这次演讲课需要改掉我什么小毛病。我始终记得,我第一次上演讲课,老师指出我说话啰嗦,叙述性语言太多,讲的时候会有摸头发的小动作。我把它放在心里,每一次训练我都记住不要有小动作,把语言尽量精炼。后来,这些个毛病就改掉了。第二次复训的时候,老师又说我语言太过精炼,缺少细节,和观众的眼神交流不多,肢体动作也很少。在我之后的训练当中我又刻意去丰富细节,和观众眼神交流,带上肢体动作。第三次复训的时候,老师说我站姿不好,肢体动作有,但是不够大气,学过的知识点要懂得融会贯通,不要呆板地学一条。我在训练的时候又刻意注意自己的站姿,肢体动作尽量放开。正是这一遍遍的刻意改进,让我成为了老师同学眼中进步最快的学生。

但是,现阶段演讲练习到达了我的瓶颈。我在这一个月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了,这是为什么?我经过昨天的课进行了一下反思。

我练的太少了,也就是行道的部分没做到位。我只在去上课的时候练习,平常在家很少练。虽然上课的时候也练的比较多,但还是不冲芹够。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课后练习的方法,可是我却依然没有坚持练。

自我反思,自我觉察的太少。寄希望于别人发现我的缺点,不如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是因为别人是老师,他们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出我们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少走弯路。可是如果是对手呢?他们巴不得找到你的弱点,进攻你的弱点,然后我们还不觉察的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死在哪里。

学DISC也一样。

我在刚学完面授课的时候,很认真做笔记思考输出。当时觉得很有收获。

然后呢?想起来我就看看红皮书,听听翻转课堂。知识还是很散,没散做毕有目的,没有计划去完善自己的DISC知识体系。比如知道了DISC四种特质的典型特征,DI特质是什么?DC特质是什么?DISC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报告解读十六因子有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它们为什么会是那样的?

自己不动脑子,怎么可能学的深学的透?

之后海峰老师的十点课堂,对领袖型领导的沟通要点。我自己有没有想过面对这样类型的领导我应该怎么沟通?都没有。

我没有用在自己身上,也没有用在工作身上,用在分析电视剧啊电影什么的,还觉得自己蛮厉害,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

寻道寻什么?和人性有关的学问。

行道怎么行?定位,定目标,计划,坚持,反思。

找到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不这样做我会有什么后果?

北宋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简介,苏轼写给王闰之的词有哪些

人物经历

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顺,知足惜福。

苏轼后来在哀悼第二位岳父的《祭王君锡文》中说: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 *** ,嗣执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犹子”便是侄辈,这说明王君锡是王弗的叔叔,闰之即是王弗的堂妹。“”是烧茶的泥罐,“篚”为采桑用的竹筐,这两个字虽是谦辞,却恰如其分地表明闰之的当时的身份: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

出嫁原因

本来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

有人猜测,王闰之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也有推测王闰之应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中返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其实从苏轼公元1093年(北宋元v八年)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可以看出点端倪:

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卖凯饥。(《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通义君”为朝廷后来对王弗的追封,“没不待年”,说明在王弗去逝尚不到一年,苏轼和闰之的婚事便已定下。这样做目的很简单:惟有闰之作为继室,王弗所留下的幼儿苏迈才会得到精心呵护。果然,闰之对姐姐的儿子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皆同己出,苏轼不久便重新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

名字由来

根据自己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闰之”这个名字,显然是苏轼给取的,她所出生的庆历八年闰正月,而闰之恰恰生于这个闰月里,“闰”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对于苏轼来说,中年丧妻,只好无奈地给孩子找个继母,也与“闰”字吻合。

考察苏家族谱,我们发现,苏家的女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一样,都没有正式名字。苏轼祖母称史氏,母亲也只叫程夫人,而苏辙的妻子一辈子安于“史氏”之称,惟有苏轼的两个夫人和侍妾王朝云,都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从这一点来说,嫁给苏轼这样一位大文人,是她们莫大的幸运。

不仅如此,闰之比王弗更进一步,有了自己的字:季璋。由此可见王闰之在娘家排行老四。

人物评价

与苏轼共同生活时间

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的时间, 从熙宁元年 ( 1 0 6 8年) 到元祜八年 ( 1 0 9 3年) , 共计 2 5年共 同生活经历。其时苏轼的年龄为 3 3~5 8岁, 王闰之的年龄为 2 1—4 6岁。这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 城开封, 尔后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 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 颖州一扬州一开封 , “ 身行万里半天下”, 默默无 闻地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历经坎坷 与繁华。王闰之伴随苏轼的时间最长, 而且是苏轼生活最为动荡时期的家庭主妇。虽然生活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评判感情是否深厚的唯一依据, 但至少是值得重视的一个依据。

在苏轼诗、 词、 文中的分量

一般论者认为,王闰之虽然伴随苏轼生活时间最长,苏轼却没有为王闰之留下什么文字。言为人之心声, 从苏轼留下的诗 、词、文分析苏轼对三位王姓伴侣的感情 ,确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笔者对苏轼写给王闰之的诗、 词、 *** 了统计,兹叙述于后。 直接、间接为王闰之创作的作品,与王弗王朝云比较,苏轼写给王闰之的作 品相对说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 但并不像有的论者 所说绝无仅有。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文章名气不那么大, 但王闰之同苏轼共同生活的每个时期几乎都可以在苏轼作品中看见其身影, 兹按时间先后分述于后。第一次通判杭州时, 飞雪似杨花。犹不见家。对酒孙激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苏轼思念闰之,却从闰之的角度写思念自己,这种代言体虽是传统写法, 却别有情趣。因为代言体一般所代的对象是歌儿 *** , 而本词所代的对象是深爱自己的妻子,旧瓶中装 了新酒。这是与同类词最大的区 别, 曲折深婉地抒发了对闰之的深切思念 ,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与闰之有关的诗则有《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 云满湖, 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 , 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 自娱。 ”刚到杭州不久, 能够“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 自娱” ,关键是有一个好的贤内助,否则是没法享受这种闲情 逸致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衬了闰之的能干。这种对妻子的夸赞在《明日重九 ,亦以病不赴述古会, 再用前韵》 更为明显 : “ 可怜吹帽狂司马, 空对亲舂老孟光。”

在湖州被逮的恐怖时刻,《 题杨朴妻诗》的冷笑话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真宗东封还 ,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 , 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否?朴言:“ 无有。惟臣妻一绝云: 且休落魄贪杯酒, 更莫猖狂爱咏诗。今 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 头皮。 ” 上大笑, 放还山。余在湖州, 坐作诗追赴诏狱, 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日: “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 一诗送我乎?” 妻不觉失笑 ,予乃出。

在《黄州上文潞公书》的事后追述中,王闰之的形象亦栩栩如生: “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 ,皆妇女幼稚。至宿,御史符下, 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 遣吏发卒,围船搜取 , 老幼几怖死。既去 ,妇女恚骂日:‘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 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 湖州被逮,由于事出突然,再加上“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 故意制造的恐怖气氛,王闰之和家人当时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中——“老幼几怖死”,情急之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 悉取烧之” 应该属于正常反应,完全在情理之中。

后来有的论者将此作为苏轼与闰之感情产生芥蒂的原因,既离开了当时特定的背景,也对苏轼豁达、宽容的个性缺乏真正的认知。 如果苏轼认为王闰之当时烧诗书不可原谅那就无法理解尔后不久在御史台狱留下的绝命诗。在绝命诗中(《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作者牵挂的除了弟弟, 就是老妻王闰之:“ 额中犀角真君子, 身后牛衣愧老妻。 ” 作者在这里不是怪老妻, 而是愧对老妻 , 苏轼说得很明白。 在黄州 , 著名的《后赤壁赋》 同样有闰之体贴周到的身影: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 日: ‘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 巨口细鳞, 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日: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 我们 今天得以欣赏流传千古的《后赤壁赋》,其实包含了闰之的功劳: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 时之须。”闰之的细心周到,为苏轼夜游赤壁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兴之物。这是一份妻子的爱 , 从 这份爱中甚至能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母爱的体贴。在与当时好友章的书信中, 还为后人留下 了闰之另一个难忘的侧面 : “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日:‘此牛发豆斑疮也, 法当以青蒿粥 啖 之。’用其言而效。” (《与章子厚书》)闰之的干练在此得到了传神的再现。在黄州的艰苦岁月,是闰之的体贴、 周到、 能干, 使苏轼度过了危机, 因而才有苏轼对 闰之“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的由衷称赞(《 次韵和王巩六首》 之五)

墓志铭、 祭文

苏轼写给王闰之的祭文为《祭亡妻同安君》, 内容比写给王弗、王朝云的墓志铭丰富得多 , 对王闰之一生做了真实而客观的总结,值得认真分析。首先, 一视同仁地对待三个儿 子——“三子如一, 爱出于天” 。这对继母来说尤其重要, “家和万事兴” , 对子女的爱不分彼此、 没有厚薄 , 是维持家庭和睦的保证, 而有一个和睦、 温馨的家庭, 既可屏去外界的风浪, 又能给“出没波涛” 的时代弄潮儿苏轼带来安谧和温暖。其次, 对生活的甘苦处之怡然——“ 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 。闰之虽然出身农家 , 却具有大家风度 , 无论苏轼贬居黄州, 还是后 来飞黄腾达, 面对天翻地覆的生活境遇,闰之却不改声色, 处之泰然。牛衣耕织,从不埋怨, 锦衣玉食, 也不惊喜。第三,夫妻回归故园心结不能实现的悲痛 : “我日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 弃我而先。孰迎我门, 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 我实少恩。惟有 同穴,尚蹈此言。”回归故园是苏轼一生的心结, 特别是在元柘后期,贾易、朱光庭、 赵挺之等出于私人恩怨、个人权利考量无端攻击苏轼 , 更坚定了苏轼早退、回归田园的意愿。但究竟是回眉山老家, 还是去常州定居,苏轼其实是犹豫的。元v七年(1092年)三月,东坡由颍州移知扬州, 他的学生晁补之为扬州通判, 以诗来迎。他在《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 诗里说 :“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苏轼在诗中对自己的弟子说,这种大事必须征得闰之的同意, 可见闰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苏轼对“老妻” 的那份信赖和倚重,已超越寻常的夫妻爱恋, 升华为对母性的眷恋。当时东坡 已在常州买下田地, 由长子苏迈料理。闰之想回老家眉山、 青神,这也是苏轼一生的企望 , 两人遂达成默契, 那就是退出官场、 回归故里。故里留有他们童年和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 , 有他们熟悉的人 、 熟悉的山、 熟悉的水 ……元禧八年(1093年)八月一 日, 闰之在汴京染病去世 , 面对先己而去的闰之, 夫妻生不能同归 , “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作者的悲痛真实而感人, 其美学张力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一样具有震撼人 心的魅力 , 显露了苏轼深藏在内心深处对闰之的依恋之情。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事实是 , 苏辙为闰之特意写了两篇祭文——《祭亡嫂王氏文》《 再祭亡嫂王氏文》。《祭亡嫂王氏文》 最能代表苏轼家族对王闰之的评价: “ 兄坐语言,收畀丛棘。窜逐邾城, 无以自食。赐环而来 , 岁未及期。飞集西垣, 遂人北扉。贫富戚忻, 观者尽惊。嫂居其问,不改色声。冠服肴蔬, 率从其先。性固有之,非学而然。 ” 苏辙《 栾城后集》 卷二十一苏辙对闰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最后也是苏辙将苏轼与闰之安葬在一起。苏轼与闰之虽然没有“同归” 家乡眉 山, 但至少在异乡实现 了“死同穴” 的遗愿,为人生画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成长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娶的王闰之,当年已经二十一岁。根据宋代礼仪,“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丧服在身,“皆可成婚”。从苏家的八娘十六岁嫁给程之才、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史氏十五岁嫁给苏辙来看,眉山女子,出嫁之日多在十五六岁之间。那么,闰之为何二十一岁还待字闺中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将闰之嫁到苏家接替堂姊,给苏轼当继室。这桩姻缘,极有可能是王弗在病危之际作出的安排,否则,苏轼身为两中制举的“天子门生”、从六品的直史馆官员、欧阳修多次公开宣称他将是未来天下的文章宗师,不可能去娶一名韶华已逝的村姑。

这一点,确实被研究苏轼、为其修谱的学者们所忽略了。也许给不甚精通文墨的“二十七娘”取字,是在苏轼纳朝云为妾前后,因为朝云跟随苏轼,取字“子霞”;既然侍妾有字,夫人岂能没有?

闰之第一次被苏轼在诗文中向外人提起,便是以贤妻身份。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抵达杭州,出任通判。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一日,他便去西湖寻访恩师欧阳修所介绍的朋友、孤山诗僧惠思和惠勤。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这篇名作里,他非常洒脱地写道: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名寻道人实自娱。

在宋代,腊日是个公休日,皇上在这天赐给官员医药,平民百姓也互通有无,“闾巷家家互相馈送”。在初到杭州,需与同事、邻里多打交道的日子里,苏轼放弃了人情往来,独自跑到孤山去寻僧会诗,还得意地说“腊日不归对妻孥”,正说明家中和“闾巷”之事妻子全能应对,这样他才得以远离尘世喧嚣,到清静的孤山观水赏鱼,与鸟雀相呼。当时闰之在开封所生的儿子苏迨尚不能走路,苏轼大伯父苏澹的长孙又病故于京城,侄子的遗孀及两个侄孙只好由他们抚养着,老奶妈年纪又大,十几口人的家务,全然交给闰之,苏轼的“洒脱”,实在是一种幸福。

苏轼眼中的闰之

苏轼后来在重阳节写的一首诗里,这样称呼自己的闰之:

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

“司马”是通判的代称,“孟光”则是 *** 梁鸿的妻子。《后汉书》说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妻子孟光亲自舂粮,以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老孟光”这个比喻,足以见出闰之勤劳能干,与丈夫相濡以沫,感情十分深厚。

苏轼后来在给好友王巩的一首诗中,给爱妻闰之以更高的评价: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次韵和王巩六首》之五

“元亮”是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字,陶渊明在归耕田亩时,曾作《责子诗》,告诫儿子们不要懒惰。苏轼这两句诗,前面是点缀之词,妻子非常贤惠,才是他所标榜的。

“敬通”是东汉大鸿胪冯衍的字。《后汉书》称冯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博览群书”一词,就出自对他的评价。冯衍学问、人品都好,更讲究气节,遗憾的是他娶了个特别悍妒的妻子,终生牢骚不断,甚至给小舅子写信,要求将老婆休掉。正因为此,《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才自嘲说,我与冯衍冯敬通相比,有三点十分相同:一是为人慷慨,有高风亮节;二是刚直敢言,不为世俗所容;第三就是屋里头有个厉害的老婆,家道坎坷。苏轼也喜欢无事自嘲,夫人若有一丝专横,他早就像刘义庆那样叫苦了,“妻却差贤胜敬通”一语,说明实在无可挑剔,自己这辈子比冯衍幸福多了。

有趣的是,苏轼在诗后还写下这样的自注:

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乃翁。(冯)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苏轼生性狂放豪纵,只有像闰之这样贤淑的女人,才能给予他更多的自由,才容得苏轼将自幼生在歌台舞榭的时尚女子朝云收在身边,并与之终生和睦相处。也许王弗深知堂妹性情豁达、任劳任怨,才在临危之际特意安排她来照料自己不善理家的丈夫和幼小无依的儿子?

闰之的性格特点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贤淑决不是盲从,更不等于逆来顺受。闰之跟随苏轼十六年,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共同遭受责居黄州的生涯,后又从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回朝廷,几起几落,颠沛流离,但她在苏轼的生活中,决不是可有可无之人。请看下面一例:

苏轼刚到密州当太守时,正值天下大旱,蝗灾四起,百姓饥馑,民不聊生。苏轼到任伊始,便投身灭蝗,接着扶困济危,沿着城墙拣拾弃婴,最后与百姓一道挖野菜,度饥荒,几乎到了身心交瘁的地步,偶尔在家里发点脾气,对孩子说话声音大些。是可以理解的。苏轼有首《小儿》诗,就记载着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这个小儿应是闰之在杭州生的苏过,当时仅四岁,见到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大概是想要点好东西吃。苏轼又累又饿,也许是刚刚挖完杞菊、拣罢弃婴,身心交瘁,于是就发了脾气。所谓“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是记述闰之的话,你怎么比他还任性?回到家就生气,干嘛不找点乐子呢?”既有责怪,又有怜爱,还有对丈夫、儿子的双重关怀。接着她就给丈夫洗净茶盏,砌上新茶,或许是端上苏轼喜欢的密州“薄薄酒”,用融融暖意让丈夫回到家庭的温馨之中。

此时苏轼除了自责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说的是另一个故事。晋代名士刘伶是个酒鬼,家里只要有点钱,就被他拿出去买酒喝。为帮他改掉酗酒的毛病,刘夫人常把酒给藏起来,甚至“捐酒毁器”,把酒泼掉,酒器砸了,弄得刘伶在家里只好整天说谎、骗酒喝。苏轼认为闰之的德行,大胜于刘伶夫人,爱而不溺,怨而不肆,像这样惟妙惟肖的诗,这样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不是对闰之最好的赞颂么?

与苏轼生死与共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闰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了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苏轼去世,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王闰之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元道上德的白酒为什么取做问道、寻道、明道、弘道这些名字?有什么含义吗?

问道、寻道、明道、弘道也是代表着人生的四种境界。

知之为知之,不伏袭知为不知,是知也。遇事不明,不装懂,能主动提晌厅渗出疑问,是为问道,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提出疑问后,不应只是说说而已,而需不遗余力地去找寻答案,是为寻道,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宴脊明又一村。苦苦寻道之后,若能豁然开朗,是为明道,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己有所悟之后,更珍贵的是能把所得所悟传扬给更多人,是为弘道,此乃第四重最高境界。

寻道老君山

伊河古名鸾水,因上游多鸾鸟而得名,故栾川古写鸾川。《水经注》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旧时栾鸾二字相通,元朝以后通写栾川。

栾川是洛阳所辖的一个县城,但是乘坐大巴从洛阳至栾川却也着实要耗费不少时间,我晚上7点从洛阳火车站出发,一路兜兜转转至半夜11点半左右才到达栾川县城。从卫星地图上看,栾川东西南皆为群山阻隔,伊水自此向北流经嵩县、伊川到达洛阳,闻名世界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位于伊河河畔,栾川交通不便可见一斑。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相传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归隐修炼之地。老君山就在县城入口处,直接在县城乘坐公交车既可到达景区岔路口。在岔路口有号称“景区通勤车”,其实更像当地百姓为增加经济收入自开的小面包车。这时应当属于老君山旅游淡季,面包车司机见我有意搭乘,也无意等待其他上山游客拼车就匆匆发动开往老拆逗君山景区了。一路沿着景区公路前行,很快就到达游客中心。说到此,还是不得不吐槽一番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到达游客中心后,离景区起点还有一大段路。我从游客中心取票出来,面包车司机还在原地等待,他是个五十多岁的小个子,体重五十多公斤,身体瘦削,臂膀单薄,一路上都是我问话他答复,河南方言说快了我跟不上司机野御枣表达的意思,往往要司机慢速重复一遍才明白他的意思。司机还告诉我,下山可以随便上一辆观光车下山,没有车的话打他电话,他会来接我下山。

到达景区入口,便可看见巨大的金颂拆身老君塑像。沿着道路一路缓缓向上,老君雕塑所在的景点叫做老子文化苑,但是由于景区整改,无法进入大殿参观,也就无法近距离观摩这尊巨大的老君像。老君像左右分为两条道路,左边去往中灵索道及登山路,右边去往追梦谷。问过工作人员,追梦谷因为道路结冰已关闭,只能去往登山步道。

一路都是缓缓而上的道路,虽是深秋初冬季节,道路两旁却是南方才常见竹林,竹林郁郁葱葱,加上早晨阳光照耀,全然没有一丝的寒冷感觉,暖流遍身,脱了一件衣服才不觉得太热。路边遇见已无一片树叶,却满树挂着像小红灯笼的果实的柿子树,让你觉得冬天已经到了。

路过索道交叉路,去往徒步登山路线,事实证明索道上山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在此先不叙述。一路会经过几个道教小“喽啰”的殿庙,很快就到达了登山真正的路口。路口却被景区用栏杆拦住不让前行,还有一个告示说前方路长且均为上坡,耗时却无景点,要求游客返回乘坐索道上山。问过旁边殿庙的工作人员,他告知可以徒步上山,便翻越栏杆踏上的登山之路。事实上登山路线并非步行而上的阶梯,而是小汽车可以沿着山势一路而上的水泥铺装公路,猜测是景区暂停了观光车而关闭了这条上山路线。登山步道两旁皆无山下那郁郁葱葱的竹林,取而代之的是高大耸立的阔叶林木,道路两旁枯叶堆积,满眼皆是褐色的树冠,仍有几棵仍在深秋寒风中挣扎的树木遗留部分黄叶,处处都是秋意飒爽的景象,只有间续的常绿松柏提供了少许绿色。从山谷一路蜿蜒而上,正如告示所述,一路无任何景点,一路都是上坡,举头是那遮天蔽日的巨大山体。走过几道弯后,海拔已经上升不少,路旁再无带有黄叶的大树,四周都是光秃秃的树干了。一路走来,依稀能够听闻些许鸟鸣,林中还有松鼠跑来跑去发出的簌簌声,停下来歇息竖耳倾听,山下修缮房屋发出敲打的声音也能传到上山来。开始上山的路途处于山阳面,加上无树木遮挡,一路阳光明媚,但是转出山谷就马上进入山阴处的山谷,阳光一被山体遮挡,身体立刻就能感觉到寒冷,阵阵寒风吹在汗水打湿的身上,更觉难以忍受的冷意遍满全身,路上全无一人,更觉孤独寒冷,整个山林似乎都被自己一个人包揽了。前一步还是暖意如春,下一步就寒冷入冬,不得不又把山下脱下的羽绒内胆穿上身。

花了不少时间走出山阴处,驻足休息,听不到山下的敲击声了,山林间也听不到有动物活动的声音,耳边只有急促的喘气声和阵阵呼啸而过风声,眼前漫山林木都光秃秃的站在原处,阳光照在身上也只能觉得稍许暖意,好一片秋风肃杀的景象。在此处,不得不琢磨起2500年前,老子骑着青牛是如何走入这片山林归隐,又为何要走进这片山林归隐。

一路在前行不久,便看到路边出现了不少积雪,举头往山上望去,积雪如同国画留白星星点点遍布黑褐色山体之上,阵阵山风吹在枯枝上发出呜呜声催促着赶路。很快走过一个山岗,抬头已经能看到不远处就是索道站,头顶不高的地方已经是缆车运行线路。绕过一块巨大山石,前方百米处突然有一穿褐色呢子大衣的女孩出现在眼前,很快她飘过转弯处就突然消失不见了,一路走来路上均无一人,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看花了眼。我行至转弯处,眼前是一道急转而上的路,比人还高的枯灌木把视线遮挡得严严实实,这位姑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空气突然消失了一样。我一路加快脚步,在经过那个急转弯后,那位女孩就在我眼前不远处,而我也无体力保持速度了,很快我和她的距离又慢慢拉长了。

随后,她一直匀速走在前面,我在后面慢慢追赶,她仿佛觉得我有不良企图一样,一路也没有慢下来的意思,我们一前一后都没有打招呼,都保持沉默不语,我不由得打量起前面的那位姑娘,她是谁?长的什么样?来自哪里?为什么独自上山? 我唐突和她打招呼好吗?正当距离越拉越近时,姑娘突然右转进入景区告示禁止游览的林间小路,我追上后站在路旁看着她沿着林间泥路顺势而上,我看她一步一滑像上攀爬,她没有回头看我,我也没打搅她,很快她跃然消失在林间,我认为抄这条近道太危险,依然沿着铺装公路前行。环形绕过这个山体,看到姑娘已经拉开我很长一段距离了。

也许她对我存有戒备,我没有加快脚步,我们就这样默契的一前一后走了一段时间,很快走过一个之字形上山路,经过一个石头山门后,就到了中灵索道终点处,而那位姑娘也不知所去了,索道也许就几分钟的路程,我却花了整整4个小时才上来,实在算不上划算的主意。

休息片刻就左转沿山而上经过半小时到达舍身崖,舍身崖翘首而望,古松摩云,危崖欲倾,确实雄伟壮观。舍身崖是观日落之地,只是当时太阳刚刚偏西,想象每当日落之时,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那真可谓”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人画中“。

看着舍身崖瑰丽美景用过午饭,又开始登峰路途。一切都在无意中,走了不到几分钟,我又发现那位姑娘坐在另一个舍身崖观景台处的板凳上沐浴在冬日温暖的日光中小憩,我于是走过去和她打招呼寒暄了一番。她是一个旅游专业的大三学生,刚刚抄那条近道滑倒把手割破了,我于是从包里拿了一个创可贴给她稍微包扎了一下。聊了一会两人结伴出发去往十里画屏,她告知今天要急着回去洛阳,明天还要考试,非常想去山顶看看老君山宣传图上的风景。我笑道还不如坐索道上山,现在估计早到了山顶了。一路说说聊聊,很快走过一个隧道便到了十里画屏。

十里画屏是一个峰林景观,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远处山上积雪点缀其间,如同在一幅中国水墨画中遨游。十里画屏和三清山十里画廊阳光海岸有几分相似,相比而言,三清山景观更丰富,三清山地处南方,山石间都有绿树,更显得色彩丰富,老君山山体更为巨大雄伟。个人而言,十里画屏逊色于三清山阳光海岸不少。

行至十里画屏一转弯处,姑娘提出天色已不早,她需要赶索道下山去往洛阳。我表示此处离山顶已不远,应该可以登顶再返回。她犹豫了一会还是坚持要准备下山,我也不再建议她登顶,提议加她微信到时给她发山顶视频给她,看她面露难色,就说了几句遗憾也是一种美,考试顺利后再来弥补,随后我们就此分离了。

一路是不算陡峭的登山步道,但是刚刚走过十里画廊不远,太阳就被云层遮挡,山间湿润的水汽碰触到快速降温的山体岩石,很快液化凝聚,山下瞬间涌起一片白雾,随着山风飞速向山上蔓延,不过几分钟,雾气就到了眼前。沿着步道很快就到了太白坡服务区,本来此处可登高望远,可是此时浓雾弥漫,满眼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除了观景台的小灌木可以看到,连远处都树木都看不到,更别提远方的群山峻岭了。

不在太白坡停留片刻,就直接沿着山脊的步道一路往山顶前行。路上几乎无游客,倒是有不少为旅游区修路的工人,他们是用背篓将建筑材料沿着山路背往太白坡服务区。路上遇到一位背着水泥的阿姨中途休息,攀谈了一番,她说从金顶背一袋水泥至前方太白坡服务区可以得到20元,很快她们就下班了,想想也是比较辛劳,可算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步行十来分钟就到达了伏牛山山顶,也就是老君山最高峰了,本来东望就是云顶仙宫金顶的,但是四处大雾笼罩,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停留片刻,就向东边的金顶进发了。此处离金顶不到半个小时,装个弯就经过南天门到达金顶了。老君山金顶道教建筑群依托山顶建筑,最高的两座金殿分别叫做亮宝台和玉皇顶,最低的那个金殿是五母金殿,三座金殿围绕着太清观、老君殿和道德府。老君殿后边有一平地,地上白雪堆积,正如书中所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君山北麓冰未消,伊水之阳花艳艳”。工作人员将雪扫出几条道来,我走过去在长石板凳休息片刻。抬头望天,山风已经浓雾吹散许多,头顶已经露出湛蓝的天空,西望伏牛山已能依稀看出山体,我决定返回伏牛山碰碰运气。

到达伏牛山山顶大雾虽已消散不少,东方山顶的两座金顶依旧在大雾中朦朦胧胧。向西望向太阳,太阳隐身在浓雾之后,日光照耀在浓雾上,一片祥光漫天的景象。寒冷的山风持续不断吹在身上,热量飞速流失,不得不在山顶踱来踱去来让自己不至于觉得太冷。等了许久,太阳从浓雾中投射出万丈金色光芒,身上觉得暖和无比。不一会浓雾突然消散,远处的云上仙宫的景象跃然眼前,金顶反射出炫目的日光,显得辉煌灿烂非常。站在山顶,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老君山气势雄浑,"驻足峰巅,放眼四顾,可西瞻秦阙,南望楚地,北眺龙门,东瞰少林",真是说不出来的畅快。美景如昙花一现,片刻过后,太阳又被云层遮住,山风又裹来一片浓雾,刚刚的仙宫又隐藏在浓雾之中了。

再返回到金顶时已近黄昏,在太清观找到一处可住宿的床位,安顿一番便打算爬上玉皇顶观赏夕阳。顺着陡峭且满是积雪的楼梯爬上玉皇顶,西望伏牛山如同一匹昂首的骏马,纵身一跃迈入远处浓雾之中。山风带着雾气自西边满满灌入眼前,雾气的形状如同扑面而来的万匹骏马,顺着风势疾驰。突然夕阳仿佛从浓雾中撕出一道口子,金色光芒从天而降,落在远处的伏牛山中,山上的浓雾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自南麓而来的浓雾真如千军万马突袭而来,越过伏牛山巅后便一头扎入北麓的群山之间,变成了一片壮观的云海景象。

浓雾还没来得及散去,太阳就西沉下去,只有一弯月牙斜斜挂在乌蓝的天空,四周立马喑暗下来,到处显得寒冷安静异常,耳畔只有呼啸而过的寒风。

回去道观看到住宿的地方又来了一位游客,草草用过一桶泡面作为晚饭,寒暄了一番竟然是江西老乡,聊了一会后一起去五母金殿游览了一番,实在忍受不了四处寒冷,都径直钻入被窝蜷缩身体养神取暖。睡着朦朦胧胧间,门轻轻被人打开,我起来一看,原来是一老一少两位道长进来问候我们。两位道长过来开始是互相寒暄了一番,老道长基本无话,但是年轻那位道士倒是能言善道,我们慢慢打开话匣子后,就开始听这位道长开始论道说法了。他论道的更像王阳明的心学,我印象最深的是将人分为圣人、贤人和凡人。他阐述我们作为凡人,要“困知勉行”,必须做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立志要坚定唯一,遇到苦难,勉力前行,还必须不以穷通夭寿而改变初衷。人在修身砥砺品行时,必须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境来面对。

很快,夜已深,两位道长告辞后,我们结伴出去方便后准备睡觉休息。忍者外面扎心的寒冷,不得不穿起外套下去。路过老君殿那块平地时,举头看向天空,月亮已不知所踪,漫天都是宝石般的星星嵌在暗蓝的天空熠熠发光,不禁都感概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星星了。

接下来一夜无梦,老乡6点半的闹钟响了,我起身穿起衣服奔向外面,谁料外面一片浓雾笼罩,看来日出无望了。我方便一番又回去睡回笼觉了,过了不久道长叫我们起床看日出。我又惊又喜,连忙穿起衣物,一路小跑着出去。

此时太阳早已跃出地平线,旭日已变成白色,但是群山掩映在烟云之中,苍茫的云海就在我们脚下流动,此情此景壮美异常,正如诗仙李白所述--“青冥浩荡不见底,日光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雾锁万峰。犹如站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之中,翠峰隐现似动若静,恰似千帆竟渡,百舸待发。

很快收拾下山,下山路和来时路不一样,无需经过走十里画屏这个景观,而是从道观一路而下,不久就到十里画屏入口那个隧道了。看着那个隧道,我不禁想到昨天那位姑娘,她假如不徒步上山,或者假如不直接十里画屏,肯定能够上去峰顶一览她想看的金顶胜景。

到此一路都是沿上山路一路直行,走过来时那让人绝望的盘山公路,就到了景区入口了。

到此无一辆景区观光车,我拨通昨天那位师傅的手机,本来以为要等很久的,意外的是十多分钟就开着车过来了,真是感概这里人民的淳朴和守信。

老君山之行基本到此结束,老子写完道德经后西出函谷关遁入老君山,从此不问尘世,而我将就寻道辞别老君山后,进入滚滚尘世,我们以后再见。

关于寻道一词出自哪里和寻道_me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33847.html

分享给朋友:

“寻道一词出自哪里 寻道_me” 的相关文章

范成大为什么喜欢菊花(范成大被后人称为什么)

范成大为什么喜欢菊花(范成大被后人称为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范成大为什么喜欢菊花,以及范成大被后人称为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是时至深秋,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这首诗借物咏怀喻志,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秋宿湘江遇雨首句中哪个词最传神(秋宿湘江遇雨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宿湘江遇雨首句中哪个词最传神(秋宿湘江遇雨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

大家好,关于秋宿湘江遇雨首句中哪个词最传神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秋宿湘江遇雨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秋宿湘江遇雨》古诗赏析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

五柳先生为什么叫五柳(五柳先生说的是谁)

五柳先生为什么叫五柳(五柳先生说的是谁)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五柳先生为什么叫五柳,以及五柳先生说的是谁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是什么原因? 因为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所以世人就用“五柳先生”来称...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罗隐是哪个朝代的,以及诗人罗隐是什么朝代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晚唐五代人,在吴越国做官。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

为什么几度呼童扫不开(几度呼童扫不开的上一句)

为什么几度呼童扫不开(几度呼童扫不开的上一句)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几度呼童扫不开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几度呼童扫不开的上一句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是什么诗,作者是谁? 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花影》。全诗如下:重重叠叠上瑶...

山郡逢春是哪个地方(山郡逢春 哪里)

山郡逢春是哪个地方(山郡逢春 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山郡逢春是哪个地方,以及山郡逢春 哪里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山郡逢春夏乍晴”写的是什么地方? “山郡逢春夏乍晴”写的是济南。人们对济南这座城市并不陌生。老舍先生曾刻画过她的四时景致,此外,关于济南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