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悯农李绅是为什么(李绅的悯农揭露的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悯农李绅是为什么,以及李绅的悯农揭露的是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绅为什么写《悯农》

李绅想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农民辛勤耕作,粮食丰收,但遭重重压榨剥削,最后自己吃不到自己种的米,活活饿死,「秋收万颗子」而「农夫犹饿 死」的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全诗分析: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 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著。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 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於死地呢?该归咎於坐享其成、对佃农的苛徵税收的地主。“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著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铺张浪费的李绅,为何要写下《悯农》呢?

古代诗人最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会认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诗,诗词自然也就代表了诗人的气质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悯人,也就写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禹锡乐观豪迈,也就写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特殊情况发生,比如曾经写下最代表勤俭节约古诗的李绅,自己却是一个最穷奢极欲之人,虽然写下了最悲天悯人的诗,却做出了令人作呕的行为。

唐代诗人李绅幼年丧父,跟母亲独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岁时中了进士,被招为翰林学士。 有一年,李绅回故乡探亲,偶遇同榜进士的李逢吉,当天,李绅和李逢吉一起登游城东观稼台,李绅看到田野里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夫,心生悲悯,不禁感慨,随口吟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实在太有名了,不用过多的解释,都能知道意思,而且这两首诗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不但课堂上反复默写过,也经常出现在长辈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时出现,就连学校食堂的墙壁上也少不了。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流传至今深入人心,以至在人们的心中对于作者李绅,自然而然就认为他是体察人间疾苦的伟大形象。实际上的李绅却并非如此,宦海浮沉数十年,曾位居丞相,随着入仕久混官场,李绅逐渐变得豪奢浪费,悯农之心荡然无存。有个故事最能表现李绅的变化:相传他喜欢吃鸡舌,而每次吃鸡舌要杀掉三百多只鸡,被宰杀的鸡在院内堆积如山。

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使得李绅备尝人间滋味,他曾风光高居相位,也曾频频遭贬谪。在李绅后期的诗作中,已难见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更多的是感伤自身遭遇、回忆皇恩浩荡及歌颂自己的政治功德的作品。后来的李绅彻底变了,已经完全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意识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悯情怀了。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有时候,岁月不仅能够改变容颜,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年轻时有责任有担当,正义凛然,而年长后完全变了的人也很多。像大汉奸汪精卫,年轻的时候正义热血,刺杀摄政王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壮志凌云的诗。但是谁能够想到,后来还是成了遭人唾弃的汉奸走狗。不得不说人是会变化的,没有人会始终如一,也未必都会言行一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就像李绅,年少贫穷的时候善良勤俭,但是一旦当官有钱了之后,就过上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生活。知道了李绅,再读这首诗就会感到无比讽刺。时间环境的变化无法阻止,唯一可以保持不变的还是自己的初心。

李坤写《悯农》是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

李绅写《悯农》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粮食,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可以看出李绅同情劳苦大众的情怀。

李绅写悯农的理由

悯农

(唐)李绅

午,

土。

餐,

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悯农

粟,

子。

田,

饿

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写悯农诗是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

是为了想让人们知道农民的辛苦,告诉人类要珍惜粮食.从中可以看出劳动的艰辛和果实的来之不易.

悯农李绅是为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绅的悯农揭露的是什么、悯农李绅是为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4505.html

分享给朋友:

“悯农李绅是为什么(李绅的悯农揭露的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包含湖上醉歌家怎么样的词条

包含湖上醉歌家怎么样的词条

石鱼湖上醉歌原文及赏析 石鱼湖上醉歌原文及赏析1 石鱼湖上醉歌原文 : 序: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秦楼月向子湮哪个地方考的(秦楼月 向子諲)

秦楼月向子湮哪个地方考的(秦楼月 向子諲)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楼月向子湮哪个地方考的,以及秦楼月 向子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词元曲名句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各位同学们需要学习了解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宋词元曲名句,欢迎来参考! 宋词元曲名句 篇1 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黄鹤楼古诗是哪个朝代(黄鹤楼是哪个朝代的诗)

黄鹤楼古诗是哪个朝代(黄鹤楼是哪个朝代的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鹤楼古诗是哪个朝代,以及黄鹤楼是哪个朝代的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鹤楼古诗崔颢鉴赏 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

蜀相杜甫为什么想写诸葛亮(蜀相中诸葛亮在杜甫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蜀相杜甫为什么想写诸葛亮(蜀相中诸葛亮在杜甫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很多朋友对于蜀相杜甫为什么想写诸葛亮和蜀相中诸葛亮在杜甫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蜀相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诸葛亮这一人物入诗?作者与诸葛亮有何共通之处 1、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

蜀相颔联哪个字用的好(蜀相颔联练字)

蜀相颔联哪个字用的好(蜀相颔联练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蜀相颔联哪个字用的好,以及蜀相颔联练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品析《蜀相》颔联中的“自”“空”两字的妙处 老杜的诗斟字酌句,又浑然天成,必须理解全诗后,才能真正读懂里面的一两个字,这点尤为重要. 杜忠心有嘉,但终报国无门,故一直对开立...

杜甫被荣为什么(杜甫被人们尊为什么?)

杜甫被荣为什么(杜甫被人们尊为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杜甫被荣为什么,以及杜甫被人们尊为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被誉为什么 杜甫被誉为“诗圣”。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