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如何赏析诗经的《长发》(诗经 长发)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如何赏析诗经的《长发》,以及诗经 长发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大启而宇,长发其祥”具体的解释是什么啊?谢谢

乔迁新居的对联

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大启而宇 自从上天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了宇宙,创造天地

长发其祥 长久发展成福庆吉祥的样子。(或是很早以前就有天赐的安详)

诗经:

长发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长发〉是〈诗经.商颂〉下面的一首诗歌,是为了「大禘」而作的赞美诗。

什 叫「大禘」呢?

《毛诗正义》解释说:「大禘,郊祭天也。」

《礼记》解释说:「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

「大禘」是指在郊外举行的「祭天」大典。

古时候,君王要定期举行祭天大典,以敬拜创造祖先的上帝(这是祭天的主祀),同时也追思祖先,并把追思祖先的活动做为祭天大典的配祀。万物的根源来自天父上帝,人类的根源来自祖先,所以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敬拜上帝时,也要举行配祀以追思祖先。在郊外祭天的目的,是为了要隆重地报答上帝和祖先的恩德。

这里所谓的「其祖之所自出」,是指人类出现的源头,即祖先的祖先。但是人类祖先的源头追溯到最远是谁呢?追根究底,人类最远、最初的祖先就是「属灵的天…上帝」。东汉马融这样形容「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人类文明的祖先是天父上帝,天父上帝是人类文明也是万物的始祖。

由此可见,「大禘」和「禘其祖之所自出」所指的都是同一个仪礼…「祭天」大典,「祭天」大典的主祀是敬拜上帝,配祀是追思祖先。

关於这个「郊祭天」的大典,孔子这 描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敬拜上帝的仪礼叫做「郊社之礼」,追思祖先的仪礼叫做「宗庙之礼」。懂的如何「敬拜上帝、追思祖先」的人,治理国家就好像读自己手掌的纹路一样容易。

下面是〈长发〉的白话译文:

广大明哲的殷商,

很早以前就有天赐的安祥,

遥想当年洪水患难,

大禹治水给大地带来了平安,

使中国的疆域逐渐向外扩展,

直到幅员又远又长,

那时有娀氏的女儿正在成长,

上帝祝福她生下了商王。

商王契施行德政,

不仅在自己小小封国里执行,

也推行到大中华的每一块疆域,

使全地的百姓都努力遵循。

他到各地巡视,

看到民众遵守律法无不满心欢欣,

商契的子孙相土更是威名远播,

连海外的诸侯也都前来归顺。

=====================

【注解】

《毛诗正义》所登录的原文和注解如下:

长发:大禘也。【注-1】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注-2】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注-3】。

【注-1】

《毛诗正义》解释说:大禘,郊祭天也;《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谓也。

正义曰:长发诗者,大禘之乐歌也。禘者,祭天之名,谓殷王高宗之时,以正岁之正月,祭其所感之帝於南郊,诗人因其祭也,而歌此诗焉。此大禘为郊祭天者,以冬至为祭,乃是「天皇大帝,神之最尊者也,为万物之所宗,人神之所主。」

从《毛诗正义》的注解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祭天的大典上,中国先民所崇拜的「上帝」是「天皇大帝,神之最尊者也,为万物之所宗,人神之所主」。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所敬拜的上帝乃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跟老子所形容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者,万物之奥」的「道」完全一样的意思,即:上帝是道,道也是上帝。

【注-2】

浚,深,洪大也;诸夏为外幅广也;陨,均也。笺云:长,犹久也;陨当作圆,圆谓周也。深知乎,维商家之德也,久发见其祯祥矣,乃用洪水,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诸夏,广大其竟界之时,始有王天下之萌兆,历虞夏之世,故为久也。

【注-3】

相土,契孙也;烈烈,威也;截,整齐也。相土居夏后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其威武之盛,烈烈然四海之外,率服截尔整齐。

用历史学欣赏诗经

《诗经》本来只是周代的诗歌集,作者既有平民,又有贵族,涵盖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作为历史的见证,《诗经》保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明特色,保存了些国家大事的真实细节,同时也保存了上古史的某些素材。儒家学说将《诗经》加以引申发挥,有的固然合乎情理,有的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简直是误解。但是由于儒家学说二千多年的正统地位,多么离奇的说法都被奉为圭臬!今天正本清源,充分认识《诗经》的历史学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共305篇。“小雅”的《南陔》、《白华》和《华黍》三首已经失传,而在一些版本中,仍列出这三篇的题目。《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居多,爱情、婚姻生活,歌颂人民美德,征人思乡,没落贵族的哀怨,奴隶反抗剥削.......真切的情感溢于言表。“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与“小雅”的区别《诗序》认为是王政有大有小,以此分为两类。“大雅”多作于西周早期,“小雅”则从西周后期到东周时。“雅”的主要是贵族宴会上歌唱,也有民歌。“颂”是祭祀时唱的,其中部分是民族史诗。《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事实上,在孔子之前“诗三百”已经成形,孔子只是编订这三百多篇诗歌的乐谱,亲自演唱,目的在于复兴礼乐。孔子删诗并不可信。周王朝有采集民歌的制度。各地民歌与贵族、王室的作品合为诗集,是由周王朝的乐官完成的,从《左传》引用《诗》看,早在孔子出生之前《诗》已成为上层人士的学习内容,在谈话中引用的《诗》,大部分见于后来传世的《诗经》 孔子把《诗经》作为自己讲课用的教材之一,后学不断发展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诗经》成为一门庄严伟大的学问。学者根据楚竹书《诗论》,认为《诗论》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者应为子夏。《诗论》经过了多次改编,最后成为《诗序》。由战国时代的毛亨和汉朝的毛苌即大小毛公所传的《毛诗》,又由汉朝的郑玄作注,唐朝的孔颖达作疏,《毛诗》在经学中确立了至尊地位。两千多年来,《诗经》研究既有训诂,又有思想的探讨,近、现代更有不少学者用于音韵学考证。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去辩别,不仅是全面探究《诗经》的需要,还是把握中国思想史的需要。如《静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表达细腻传神的爱情诗。《毛序》认为“《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完全是胡说!朱熹认为这是“淫诗”,看清了本质,可异定性不对,与理学的“伪君子”有关吧?理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这种伪善的说教。 另一方面,从《诗经》的某篇引申出新义,也是确实存在的。以《关瞧》为例,《毛序》:“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今人以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从“梦寐以求”到“定婚”、“结婚”,很自然。但翟相君考证说,这是一首求贤诗。马王堆帛书载“(《关睢》)由色喻礼”,用淑女喻贤士是合乎战国时代观念的。当时“钟鼓”与今义不同,指编钟和悬鼓,欢迎嘉宾、祭祀或有乐事时才用,乡人不可能有钟鼓。诸侯宴宾、祭祀时,规定用《关瞧》等诗。当时婚俗必须有媒人,除了“野合”之外,应依礼而行,就算诗最初如字面所述,是爱情诗,而引申的意义在战国时代被人们认可也中事实。 《颂》对于上古史有一些记载,十分重要。尤其《长发》一篇关于殷人开拓海外业绩的追述,既已得到墨西哥考古发现的验证,足以说明其真实性。可惜多数专家对此不悄一顾作为《商颂》之一的《殷武》,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是说商汤以德服天下,从氐羌到荆蛮无不朝贡。《越绝书.吴内传》:“汤献牛荆之伯。之伯,荆州之君也。汤行仁义,敬鬼神,天下皆心归之。......”可以佐证。《殷武》又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甲骨文对此事件有明确记载,一条是:“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左比曾”,另一条是:“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左比(曾),十二月”。是说十二月乙未就伐荆卜,在我、曾、举三国配合下,武丁亲自率右、中、左三军向荆楚发起进攻。可见《颂》包含的史实是传承下来的可靠记载,可以补充正史的缺漏。 周代政治风云在《诗经》中有明确反映。王雷先生对“共和行政”的考证就利用了《诗经》的证据他认为周朝史官有意隐瞒了发生公元前842年有大规模暴动,《桑柔》:“天降丧乱,灭我立王。”“立王”不可能指在位许多年的厉王,而是指宣王。厉王被逐后,宣王即位,国人暴动(这一次人所共知),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替宣王受死。“灭我立王”是诗作者的误解,他以为国人真的杀了新立的宣王,师毁簋作于共和元年正月丁亥日,“隹(唯)王元年”即宣王刚被拥立为王时。不久,国人暴动,宣王被召公保护起来,公元前827年再次即位”。但史书中隐去了宣王第一次即位的史实。《竹书纪年》说:“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位于天子之尊,师毁称他是“皇君”。这证明“共和”指“共伯和”,并非周召二公共和。《六月》:“薄伐严允,以奏朕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师和父即共武公,即共伯和。宣王五年尹吉甫接替他的职位。《庄子.让王》说共伯和“得乎丘首”,是有道之人,淡泊名利。《史记》对这段史实或隐或删,责任在周朝史官身上,《诗经》则有真实的记述。 《诗经》在名物、地理、习俗等方面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就不多谈了。我们在欣赏其艺术的一面之外,也可以发掘其中的史学内涵。

希望采纳

诗经中关于长发

oo32174以炔:你好。

《诗经 颂 商颂 长发》:

全诗具有史诗的因素,叙述的事件以殷商的史实为基础,同时像各民族上古的史诗一样,吸取了上古的许多神话传说素材,但又根据殷商统治阶级的功利及其意识形态,对神话传说有所取舍和改造。

全诗从头到尾贯穿着殷商统治阶级的天命论思想:“君权天授”,他们是天帝的嫡裔,他们立国、开辟疆土、征伐异族、占有九州而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奉行上天的意旨,得到天的庇佑;他们建立的新王朝的统治权以及所有的福禄——权力、财富和显赫的荣耀,都得之于天,因为他们是天子及其嫡裔。统治阶级的这种意识形态,是他们建立统治的理论基础。诗中歌颂武功,即暴力掠夺和扩张,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敷奏其勇,百禄是总”……,统治权和享受的百禄,都来自运用本身强大力量进行的战争。崇尚勇武和战争,为侵略、镇压、掠夺和统治披上“天意”的伪装.正是殷商天命论的实质。

本诗的叙述并不平直板滞,善于运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描写较为生动。韵律也较为整齐,除全诗末两句外,句句用韵,每章换韵。在句式上,多用对句,或上下句相对,或双句相对,或章句相对,行文变化多姿,使语言整齐匀称,内容凝炼集中,有较强的节律感。

如何赏析诗经《长发》?

《长发》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

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

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译文

英明睿智大商始祖,永久兴发福泽祯祥。上古时候洪水茫茫,大禹平治天下四方。远方之国均为疆土,幅员广阔而又绵长。有娀氏女青春年少,上帝让她生子立商。

玄王商契威武刚毅,接受小国认真治理,成为大国政令通利。遵循礼法没有失误,巡视民情处置适宜。先祖相土武功烈烈,四海之外顺服齐一。

先祖听从上帝意旨,到成汤时最合天心。成汤降生适逢其时,明哲圣德日益增进。久久不息祷告神明,敬奉上帝一片至诚,上帝命他九州执政。

接受宝玉小球大球。作为诸侯方国表率。承受上天所降福佑,既不争竞也不急求,既不太刚也不太柔。施政温和而且宽厚,千百福禄归王所有。

接受大小拱璧珍宝,作为诸侯方国依靠。承受上天所赐恩宠,显示他的勇武英豪。既不震恐也不动摇,既不惧怯也不惊扰,千百福禄都会来到。

武王兴师扬旗亲征,威风凛凛手持斧钺。进军如同熊熊火焰,没有敌人敢于阻截。一棵树干生三树杈,不能再长其他枝叶。天下九州归于一统,首先讨伐韦国顾国,再去灭掉昆吾夏桀。

还在以前国家中世,汤有威力又有业绩。他确实是上天之子,天降卿士作为辅弼。他也就是贤相伊尹,实为商王左膀右臂。

赏析

这是殷商后王祭祀成汤及其列祖,并以伊尹从祀的乐歌。

全诗七章,每章句数不等,其结构形式与《诗经》大多数篇章整齐的四言体等句分章不同。有韵,又与《周颂》各篇大多无韵不同。其内容以歌颂成汤为主并追述先王功业,并兼及功臣,也与其他祭颂之诗不同。

第一章追述商国立国历史悠久,商契受天命出生立国,所以商国一直蒙承天赐的吉祥。第二章歌颂商契建国施政使国家发展兴盛,以及先祖相土开拓疆土的武功。下章即转入歌颂成汤。第三章歌颂成汤继承和发展先祖功业,明德敬天,因而受天命而为九州之主。第四章歌颂成汤奉行天意温厚施政,刚柔适中,为诸侯表率,因得天赐百禄。第五章歌颂成汤的强大武力可以保障天下的安宁,为诸侯所依靠,因得天赐百禄。第六章歌颂成汤讨伐夏桀及其从国而平定天下。第七全诗从头到尾贯穿着殷商统治阶级的天命论思想:“君权天授”,他们是天帝的嫡裔,他们立国、开辟疆土、征伐异族、占有九州而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奉行上天的意旨,得到天的庇佑;他们建立的新王朝的统治权以及所有的福禄——权力、财富和显赫的荣耀,都得之于天,因为他们是天子及其嫡裔。统治阶级的这种意识形态,是他们建立统治的理论基础。诗中歌颂武功,即暴力掠夺和扩张,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敷奏其勇,百禄是总”,统治权和享受的百禄,都来自运用本身强大力量进行的战争。崇尚勇武和战争,为侵略、镇压、掠夺和统治披上“天意”的伪装.正是殷商天命论的实质。

诗中塑造了商王朝创造者成汤的形象。他继续祖业而积极进取,开创新王朝基业。他恭诚敬天,“帝命不违”,奉行天意,“上帝是祗”,因而获得天佑,“百禄是遒”,是忠诚的天之子;他英武威严,战无不克,“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冲锋敌阵,其气势“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既蔑视敌人,英勇无畏,又能采取正确的战略,从而征服天下,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又是贤明的执政者,“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圣敬曰跻,昭假迟迟”,励精图治,选贤与能,作诸侯的表率,是诸侯的依靠。《孟子·离娄下》也谈到商汤此人:“汤执中,立贤无方。”“执中”,即指汤“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而言,是执政的必备品格;“立贤无方”,即“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指重用伊尹而言,传说伊尹本是奴隶,汤发现了他的才干,予以信任和重用,在伊尹辅佐下汤得以完成大业。诗中歌颂的成汤的这些品格,正是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理想品格。对于汤,周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赞扬的,因为他的品格也是周代统治者的理想品格;不过,他们吸取殷商覆亡的教训,把殷商的天命论加以发展和改造,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认为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上帝是道德神,仁德爱民才能获得和保持天命不变,因而突出执政者的道德,同时对理想人格也加以丰富和发挥,推动历史前进一大步。这些内容,读者从《周颂》和《大雅》都可以体会到。

《长发为君留》赏析

在以后的日子里,长发剪剪蓄蓄,从未曾因为某个人而在长发中留下一个故事。

只是在每次剪完头发后看着一地的青丝,总会心想:什么时候要能让我心甘情愿为一

男孩留住长发,能让他死心塌地住进我的长发里,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我想差不多所有的男性都会喜欢长发的女孩,长发女孩千种风情万般怜爱系于发

端,直叫英雄难过美人关。即使是一个长发披眉的背影也能让多情男子更生出许多不

切实际的幻想,想像着那头秀发的主人是否拥有一张精雕细琢的脸庞。

其实女孩的长发更多诠释的是一种含蓄的典雅,长发的女孩让人看到更多的是女

孩的似水的柔情,试想一个能悉心照料自己长发的女孩还有什么理由让人怀疑她打理

爱情的能力呢?

自古至今,女孩的长发频频出现在了一些美丽的故事中“玉环一缕青丝换得三千

宠爱于一身”、“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与你做的嫁衣”等等。让人更生出对爱情的

几许幻想和期待,期待自己能成为那个故事中的主角。

那天,我忽然想到人说“结发夫妻”,头发真能打结吗?我拉下了自己两根长发

,然后打了个死结,我以为拉一下会断掉。没想到轻轻拉了一下看似已无法解开的头

发,竟然轻易就分开了……

原来头发是不能打结的,这是不是像真正相爱的人在情路上也没有真正的死结。

两个人之间的死结无法解开,那是因为两个人都懒得去努力去沟通,其实也就仅仅只

需那么一点点的付出而已。

一直以为女孩不能轻易为一个人留长发,为君蓄发---那是一个美丽的承诺,一

句无声的誓言,如果没有把握能做到那是万万不可应允下的。

其实女孩不可能一生只为一个他留发,既有“长发为君留”,也会有“长发因君

断”。女孩若为一男孩留了很久的长发后在某天毅然决定剪掉,那其中必定有个伤情

的原因: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女孩剪断的何止是地上的缕缕青丝,更有的是沉沉的牵

挂和那份傻傻的痴恋。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一个人,他此时在和我千里之外的另一个

城市,放下笔给他发了个消息:

突然想起你.心扑腾扑腾地跳得我疼..长发为君留.散发待君束..你能明白吗.你

应该会知道的..你一向最懂我的..晚安!

说说对诗经的鉴赏,急用

六经中的《诗》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的诗歌文学当以此书为鼻祖。诗歌之兴,不但早于散文,而且远在文字以前。这句话,乍听到时未免有些诧异,仔细一想却也会于情理。《世本》说伏羲作瑟、女捐作笙黄,《风俗通》说神农作瑟。我国的文字创于黄帝时,可见乐器的发明远在创造文字之前了。乐,所以和歌,那时虽尚无文字,已有口头唱的诗歌了,所以用乐来伴奏的。《吕氏春秋》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虽然没有记下那时的歌辞,已可证明其有诗歌了。《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载匈奴民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虽是译文,但必匈奴本有此歌,方可译成汉文。匈奴是无文字的民族,也可有他们的讴歌,不是我国未有文字时已有歌谣的旁证吗?没有入学的孩子们有他们的儿歌,没有识字的乡民们有他们的山歌,这又是一个旁证。我国的诗歌文学兴起既早,古代的诗歌当然很多,但是散见各书的,如《断竹歌》(见《吴越春秋》)、《市壤歌》(见《帝王世记》)、《康衡谣(见伪《列子》)、《卿云歌》(见《尚书大传》)、《南风歌》(见《尸子》)、《五子之歌》(见伪古文《尚书》)等,多出后人依托;如《汤盘铭》(见《礼记·大学》)、箕子《麦秀诗》)、伯夷《来薇歌》(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及《伯夷列传》等,又都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集古代的诗歌蔚为大观,且信而有征的,终首推这一部《诗经》。 这部《诗》一共有三百十一篇,内有六篇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均在《小雅》中),除了这六篇尚有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故曰“《诗》三百”。这三百零五篇诗,分编做三部分: (-)风 分十五国编纂:1.《周南》2.《召南》3.《邶风》 4.《鄘风》5.《卫风》6.《王风》7.《郑风》8.《齐风》9.《魏风》 10.《唐风》 11.《秦风》12《陈风》 13.《桧风》 14.《曹风》 15. 《豳风》。 (二)雅 分二部:1.《小雅》 2.《大雅》 (三)颂 分三部:1.《周颂》 2.《商颂》 3.《鲁颂》 风的第一篇是《周南》的《关睢》,《小雅》的第一篇是《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是《文王》,颂的第一篇是《周颂》的《清庙》,这叫做“四始”。为什么叫做“风”、“雅”、“颂”呢?据《诗大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放曰风。……雅者,正也,宣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风”是由各国采集的民歌,是民间文学,足以借此考见各地方的风俗,各地方的风俗是由于在上者化民成俗的治教的影响,而各地方的人民对于在上者的政治的感想、讥刺或赞美,都可以用风喻的诗歌表达出来。所以这一个“风”字,含有“风俗”、“风化”、“风喻”三种意义。“雅”是士大夫文学,是文人们美刺朝政之作。“政者,正也”(见《论语》),“雅者,正也”,故名为“雅”。至于以政之小大别雅之小大,则读遍了《小雅》、《大雅》也找不出证据来。“颂”是庙堂文学,是用以歌颂功德的,大概是用于郊祀及祭先王、先公时。周是当时的王室,商是周的前一代,鲁虽仅是一个诸侯国,因为周公旦辅相成王,曾有大功德于王室,所以也有颂。 风、雅、颂之外,尚有所谓“赋”、“比”、“兴”,合起来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作法上的分类。《诗序》于赋、比、兴未加解释,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范处义《诗令补传》云:“铺陈其事者,赋也!取物为况者,比也;因感而兴者,兴也。”日人儿岛献吉郎《毛诗考》云:“赋是纯叙述法,比是纯比喻法,兴是半比半赋之法,前半用比、后半用赋。”总之,“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诗,以河洲上睢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嘉偶,便是“兴”的作法。其实,就我国数千年来的诗歌综合分析起来,其体类也不外乎“民间文学”(风)、“士大夫文学”(雅)、“庙堂文学”(颂)三种,其作法也不外乎“直抒情事”(赋)、“借物比喻”(比)、“托物起兴”(兴)三种而已。 前人论《诗》于“风”、“雅”二类中,又有“正风”和“变风”、“正雅”和“变雅”之别。“正风”措《周南》、《召南》(从《关难》至《驺虞》)二十五篇,“变风”指《邶风》至《豳风》(《柏舟》至《狼跋》)的一百三十五篇;“正雅”指《小雅》中自《鹿鸣》至《菁菁者莪》二十二篇、《大雅》中自《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变雅”指《小雅》中自《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大雅》中自《民劳》至《召旻》二十三篇。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谓,由于王道始衰,政教始失,故有变风、变雅之作。我觉得这话未必可靠。因为《豳民》中的《七月》是《诗经》中最早的诗,《鸱鸮》、《东山》、《破斧》诸篇又是关于周公的,总不应说是王室既衰、政教既失后的作品。其实,这种“正”、“变”的区别,根本是不必要的。 古有行人乘輶轩,振木铎,以采诗而献之太师,陈于天子制。此事散见于各古书者甚多,不仅《汉书·艺文志》有此说而已。(按《汉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亦有“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语。《诗》中的“风”,就是由各地方采集而来的。既采集了,仍分国编辑,其区域尚可考见。如《豳风》、《秦风》的地域约当今之陕西,《唐风》的地域约当今之山西,《邶风》《鄘风》、《魏风》、《王风》、《卫风》、《郑风》、《陈风》、《桧风》约当今之河南,《齐风》、《曹风》约当分之山东,二《南》中的《江汉》等篇约当今之湖北的北部,总之是我国黄河流域,那时文化中心的作品。 至于诗的时代,也可以从它的本身推断得之。三《颂》中的《商颂》,一说是周代宋国的诗,所以颂宋襄公的,但《国语·晋语》中载公孙固对宋襄公已引《商颂》“汤降不迟,圣敬日跻”二句,可见在宋襄公之前已有《商颂》了。《国语·鲁语》记闽马父之言云:“当正考父校商之名颁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郑司农(众)云:“自正考父至孔子,又亡其七篇。”现存《诗经》中的《商颂》恰好是五篇(《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这五篇颂,大概是留传下来的商代郊祀乐章,春秋时的宋国还沿用着的吧!可是《豳风》中的《七月》却比《商领》还早,观其所歌,似系周太王自豳迁歧以前的作品,而且篇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用皆为夏正,故近人梁启超认为是夏代的作品。或者商既代夏,改了正朔,而民间尚仍其旧习,沿用夏历(这和民国元年已改用阳历而民间尚沿用阴历一样),但极迟当在商代。《秦风·渭阳》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说者以为是秦康公送晋文公之诗(穆公之夫人、康公之母为晋献公之女、文公之姊)。《陈风·株林》曰:“胡为乎株林?从夏南。”说者以为是刺陈灵公见夏姬的。二事都在春秋中世,但是“舅氏”何以知其必为秦康公之舅?“夏南”何以知其必指夏姬?仍找不出实在的证据来。只有《鲁颂·閟宫》中明说“周公之孙,庄公之子”,确是指鲁僖公的。我国文化至周而始完全发达,平王东迁前后又是政治、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所以那时候的诗最多。那么,何以春秋中世以后的诗,不被辑人《诗经》呢?《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所谓“王者之迹熄”者,系指春秋中世,周室衰而采诗之制废,故不复能采各国的风诗,而雅、颂亦不复有人收辑,故曰“《诗》亡”。所以《诗经》所收之诗,至春秋初期为止。 综上所述,《诗经》的地域是黄河流域,最南的仍是在长江以北;《诗经》的时代,最早的大概是商,最迟的是春秋初世,而以西周末、东周初为其中心。我们读了这一部《诗经》可以推知那地域、那时代的政治、社会的大致情形。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例外的也不少。《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接子之粲兮。”“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是二言的。《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他如《周南·卷耳》的“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兄觥”,是六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对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摽有梅》的“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郑风·狡童》的“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则四句中有三句用“兮”字;《魏风·十亩之间》的“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则每句均用“兮”字。从这里,很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但以全部《诗经》而论,“兮”字调终只占绝少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诗经》时代是四言诗的全盛时代。 《诗经》的作者,有可以从本诗中找得的,例如制《小雅》的《节南山》明说“家父作诵”,《巷伯》明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大雅》的《崧高》、《保民》都明说“吉甫作诵”;也有可以从别种古书上查出来的,例如《尚书》说《鸱鸮》的作者是周公旦,《左传》说《载驰》的作者是许穆公夫人,《常棣》的作者则《国语》说是周公、《左传》说是召穆公。但有作者可指的毕竟是极少数,至其本事更无从查考了,因此,后来学者虽然对于诗的作者和本事各有所注释,大多数是揣度之辞,不能信以为实。 我们读《诗经》时,当把这种种揣度附会之言廓清,正不妨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地各抒己见。崔述《东壁遗书》里的《读风偶识》便是以这种态度去读《诗经》中的国风的。例如《诗经》中第一首《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明明是一首写求配偶的经过,恋爱成功而结婚的诗。首章以河洲上关关地叫着求偶的瞧鸠为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嘉偶,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荇莱左右荡动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的动荡着的心,求之不得,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第三、第四两章,则以采芼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既得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一层层地写来,恰到“乐而不淫”的好处。可是《诗序》偏说“《关睢》,后妃之德也”,“《关睢》乐得贤女以配君子”,以为是后妃所作,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宫中人所作,君子指文王,淑女指文王之后“太姒”;《鲁诗》、《韩诗》之说,则又谓系刺后妃失德,君王晏朝而作;余如张超《诮青衣赋》以为是毕公所作、罗泌《路史》以为是暴公所作,皆云当周康王时,王应麟《困学纪闻》又谓是周宣王时人作,而皆以为是刺诗;只有崔述以为是“乃君子自求良配,而他人代写其哀乐之情”,比较合于情理。又如《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份。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是很妙的一首思妇之诗。写丈夫远行,妻子思念之苦,竟能把她的心理曲尽地描写出来。卷耳,是木耳一类的野生而可吃的植物;顷,同“倾”,倾筐是和畚箕相似的放卷耳的器具;周行,就是大路;崔嵬、高岗、砠,都指山而言;虺颓(同“颓”)、玄黄、瘏都指马的病;金罍,贮酒之器;兕觥,饮酒之器;痡,也是病。这首诗,第一章从她出去采卷耳写起,“我去采呀采卷耳,连一只倾斜的篮儿也盛不满”,并不是因为卷耳少,实在是没心思去采它啊!“我所怀念的心上人,迢迢地在那里的大路上”。以下三章,便完全在替远人设想,连用六个“我”字,都不是指采卷耳的“她”,而是指在周行的“他”。不写她的如何怀念远人,而写远人的奔波,陟履高山,仆马皆病;不劝她自己稍纾远念,偏替远人设想,“我且喝些酒吧,不要常常怀念、永远悲伤了吧”!最末了的一句尤其是传神之笔,“为什么又在那儿长吁短叹了呢”?连用六个“我”字,何等亲热?连写三章,何等体贴?这真是一首绝妙好词。《诗序》却说:“《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朱熹也认为是“后妃因君子不在而思念之”。试问后妃为什么要去采卷耳?求贤是国君之责,何劳后妃费心?后妃居深宫之中,如何能“求贤审官”?而且后妃对于所求之贤,竟如此体贴而称之曰“我”,不更狎亵了吗?以思妇之辞而调为后妃所作,自然不合情理了!总之,我们倘为旧说所困,则全部《诗经》将全为捕风捉影的解说所蒙,无从廓清整理了。作《诗经》的都是些无名的诗人,时代又隔得太远了,本事如何能查考得清楚呢?我们要遵守《论语》上孔子告子路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于不可知的作者和本事,只能阙疑,万不可附会杜撰,堕人魔道! 这样杜撰瞎猜地论《诗》的,无过于所谓“诗序”。《诗序》有二种,一曰《大序》在《关睢》篇之前,它不但论《关睢》篇的作意,而且论到全部《诗经》;一曰《小序》,在各篇之前,论各篇作意。或云《序》之首句是大毛公作,次句以下是小毛公作(大毛公名亨,六国时鲁人,或云是河间人;小毛公名苌,西汉赵人);或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隋书·经籍志》则称《序》为“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又加润益”;程颐更说《大序》是孔子作,《小序》是当时国史所作。这些都是清后以后的传说,其实,范晔的《后汉书·儒林传》里有很明确的记载: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则《诗序》为后汉人卫宏(字敬仰)所作,铁案如山,不可推翻了,所以《史记》和《汉书》中从没有提到它过。可是隋唐以后的人,对于《诗序》竟视为研究《诗经》的秘宝,而且拉拉扯扯,牵涉到孔子、子夏身上去,真令人百思不得其故!《诗序》对于《郑风》中的诗,见有“仲”字便以为是祭仲(春秋时郑大夫,“祭”读如蔡),见有“叔”字便以为是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之少子、庄公之弟,共音恭,地名,段所封之邑),馀则大半都说是“刺忽”(郑庄公太子)。似乎郑国除了祭仲、共叔段、太子忽以外,更无他人;郑诗人除了美刺这几个人之外,便无别的情感,这不是很幼稚、很可笑吗?(朱子的《诗集传》比《诗序》已高明得多,可是又另有其凿空武断之处,亦不可尽信。)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这一部《诗经》已可得以下概念:它是我国最古的诗歌总集,研究我国文学史、诗史的,当先研究《诗经》。这三百零五篇诗,就其体制、性质说,可分风、雅、颁三类;就其作法论,可分赋、比、兴三种,这就是所谓的“六义”。按十五国风看来,它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一带,及于长江以北;按全部的《诗》来考据它的时代,约自夏或商以迄春秋中世,而以周室东迁前后的作品为其中坚。它的形式以四言诗为主,间有长短句及“兮”字调,终占少数。它的作者与本事,十之八九已无可查考了,我们读这部书,当自抒己见。用《孟子》所谓“以意逆志”的办法,不可为旧说所困,而《诗序》之说尤不可信。我们与其尊它为“经”,以道貌岸然的态度去读它,不如把它看作一部上古时代诗歌的总集、一部抒写情感的纯文学读。 说到这里,有一个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哩,那就是这三百零五篇的《诗》是怎样编成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汉书·艺文志》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香,凡三百五篇。《史记》所谓“契、后稷”,指《商颂》的《玄鸟》、《周颁》的《生民》二篇(《玄鸟》述契之母吞燕卵而生契的传说,《生民》述后稷之母履巨本之足迹而生弃的传说);《汉书》所谓“上采殷,下取鲁”,指《商颁》、《鲁颂》诸篇。照《史》、《汉》所说,则此三百零五篇者乃孔子从古诗中删取的,而且三千多篇里只选录了三百零五篇,仅取其十分之一。此说如确,则孔子之选《诗》,和徐孝穆(陵)的选《玉台新咏》、王介甫(安石)的选《唐百家诗》一样了。但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已对此说发生怀疑:书传所弓之《诗》见在者多,亡佚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司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孔颖达之外,如郑樵、朱熹、朱彝尊、崔述等,对删诗一事皆认为可疑。按《论语》记孔子之言,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孔子说到《诗》的篇数,常曰“三百”,似孔子所诵习、所教授向只此数。且孔子述六经在自卫返鲁以后,这两句话固不能断定它说在周游之前,也不能断定它说在返鲁之后。但是《左传》所载吴季札聘鲁,观乐于鲁太师,事在孔子以前,何以所歌的风诗,无出于今本《诗经》所辑十五国风之外的呢?后人说到孔子删诗的标准,往往提出“贞淫”两个字来。《论语·子罕》载逸《诗》道: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恩?室是远而。 虽然孔子有“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的评语,似乎嫌它所表达的情意尚欠真挚,但要说它悖于礼义、淫而不贞,终是不可能的吧!又如《左传》成公九年所引逸《诗》:虽有丝麻,无弃营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 这正合于“槽糠之妻不下堂”的教训,更不能说它不合礼义了。阳公十二年又引逸《诗》道: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庭,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这首《祈招》是祭公谋又作以止周穗王“周行天下”,而孔子引古志“克已复礼,仁也”之语,以“信善哉”称之的,怎么也被切去了呢?《郑风》、《卫风》(包括《邶风》、《鄘风》)向以为多淫弃之诗,例如《鄘风》(邶、鄘二国后并入卫)的《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戈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益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郑风》的《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序》于前一首,则以为“男女相奔……期于幽远”;于后一首,则以为“淫风大行,莫之能救”。那么,为什么不为孔子所删?《周南》、《召南》,不是大家认为是周公、召公之化的吗?可是《召南》的《野有死麇》,不比《桑中》、《溱洧》更说得赤裸裸吗?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末一章的话,不比《郑风·将仲子》的无逾墙围、无折杞桑,仲虽可怀,父母、兄弟与人之多言可畏,更为放纵、更为狎亵吗?至如《邶风》的《静女》以诗论,的确是很好的一首抒情小诗,若定要板起了道学先生的面孔来删诗,则此诗亦在必删之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其实,《关睢》的寤寐求淑女而不得,至于“辗转反侧”,较之“爱而不见,搔首蜘蹰”者,已有过之无不及;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较之赠以勺药、彤管,亦何多让!如果《关睢》与《野有死麇》一类的诗也采自郑、卫,则《诗序》、《诗集传》必也以为是刺淫奔之作了。更进一层说,细察那些所谓“淫”的诗,殊不见有什么“刺”的话。孔子如果删诗,如果以后人所谓“贞淫”为标准,则三百零五篇中至少须再删去其五分之一,而逸《诗》反有尽可保存者。故吾颇疑删诗之说之不可信,此三百零五篇如 已经过一番有意的编纂,则其事恐在孔子以前,或即所谓“太师”等的工作吧! 末了还有一个问题,这部《诗经》为什么叫做“毛诗”?因为《诗经》的今文本子,《鲁诗》、《齐诗》、《韩诗》已亡失了,现存十三经中的那部《诗经》就是毛公做《故训传》的一种古文本子。毛公所传的本子叫做“毛诗”,正和韩婴所传的本子叫做“韩诗”一样。但是仔细地推敲起来,却和现在一般人称段玉我注的《说文解字》为“段氏《说文》”有同一的语病。不过这种名称却是由来已久,所以在这里附带的提及一下。

如何赏析诗经的《长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诗经 长发、如何赏析诗经的《长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4921.html

分享给朋友:

“如何赏析诗经的《长发》(诗经 长发)” 的相关文章

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起来)

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起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以及放船杜甫如何将情景融合起来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两首放船赏析答案大全 《放船》唐代 杜甫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

关于薛涛写了多少首诗的信息

关于薛涛写了多少首诗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薛涛写了多少首诗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薛涛最经典十首诗 1.《送友人》唐朝·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2.《春望词》唐朝·薛涛花开不同赏...

李宜人名字打多少分(李宜乐名字测试)

李宜人名字打多少分(李宜乐名字测试)

很多朋友对于李宜人名字打多少分和李宜乐名字测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帮忙给孩子起个名字,姓李,2007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初六)早晨7点50分出生 男孩还是女孩?都给你找出来算了;男名: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明轩 轩:气度不凡 绍辉 辉:辉...

昨夜梦中多少恨两两行相近(昨夜两行相思泪)

昨夜梦中多少恨两两行相近(昨夜两行相思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昨夜梦中多少恨两两行相近,以及昨夜两行相思泪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似怜人瘦损,”出自哪里? 《蝶恋花》——王国维”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

如何识别入声字-诗歌之乎(怎么辨别古诗中的入声字)

如何识别入声字-诗歌之乎(怎么辨别古诗中的入声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如何识别入声字-诗歌之乎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怎么辨别古诗中的入声字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诗词韵律(三)入声字辨别规律   (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     b...

诗密殿堂多少钱(诗密殿堂有用吗)

诗密殿堂多少钱(诗密殿堂有用吗)

很多朋友对于诗密殿堂多少钱和诗密殿堂有用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诗密殿堂怎么合作 盟重出发,安全区左边有个猪洞,从那到猪洞的底层,官服每3小时在猪7下8的地方都会刷一只石墓尸王,假如尸王已经出来,就打掉这个尸王,在下一个时间段会再刷一个,尸王出来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