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苏轼为什么用飞蓬(苏轼写过什么诗)

青丝绕手2022-12-01 12:45故事288

很多朋友对于苏轼为什么用飞蓬和苏轼写过什么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苏轼的一生?

林语堂是这样解读此诗:“飞鸿是人心灵的象征,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正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这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源引自林语堂《苏轼传》)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在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皇帝统治的时间段里,苏东坡经历了从名震一时的饱学之士,到仕途坦荡,最后一贬再贬,命运的捉弄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的智慧愈发惊人。

苏东坡的一生,正好印证着他的这一首诗。他如飞鸿一般,在这世上用自己的惊人才华和对于生命和信念的追求,让自己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一个鲜艳的印记。即使经历千年的斗转星移,他的伟大灵魂仍旧如虚幻的鸟一样,在文字的流传中,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的心灵指引。

诗句"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生怎会没有离别,谁知道这爱有多重。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宋代: 苏轼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译文:

征帆挂在西风,另外泪滴在脸颊上,留连着知道没有好处,可惜了这片美丽的景。我这一生三度告别,只是这次告别尤其酸冷。想想子由像先君,树木讷安静。多少词真善良,这个时候是机警。现在天下的士人,去莫过于子由猛。

唉,我们长期精神失常,意行无井里。有像喝醉了而且坠落,幸好没有伤就醒了。从现在到空闲,静坐消天永。写诗让你安心。最近一次的别离容貌不变,远别靠在你胸前哭泣。伸手不见,实际与你隔千里。人生没有离别,谁知道这爱有多重。

开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就知道有这种遗憾,留下我经过秋天的风。秋天的风也已过,别恨最终无穷。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颍州初别子由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于苏家兄弟二人夜间于颍河船上共度一夜间苏轼所写,以示其心境。注释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熙宁四年,苏轼在政治上受新党王安石等人的排挤,被迫调离京师,临别之前,感慨万分,在《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里写到:“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寄予对子由的深深眷恋之情。

子由也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与苏辙的密切关系不仅仅表现在互酬诗歌与互相思念上,现实生活中的他们是一对好兄弟。在苏轼的生命里,苏辙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苏轼与弟弟苏辙做官以前一直生活在一起,后苏轼在二十五岁外出为官,而苏辙则在家陪伴父亲,兄弟俩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苏轼很想念苏辙,在后的很多诗词当中,都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苏轼为什么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一生

蓬,即蓬蒿,亦称“飞蓬”,植物名,菊科。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花开后如絮四散飘飞,或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卷起飞旋,所以还可叫 “飘蓬”、“转蓬”、“孤蓬”“征蓬”。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游子”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浮云(浮云游子意)、孤雁(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孤鸿(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等,而“蓬”依其枯后根断,随风飘飞 ,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蓬草来寄托心曲。

(1)“蓬草”在古诗中大多是诗人自叹身世。

建安诗人很喜欢用这一意象传情达意。在曹植诗歌中,最为常用的物体应该是转蓬了。《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被风吹去的“蓬”离了“本根”,就上天不能,落地不得,东 西南北,无所适从,命运也就十分悲惨了。

后世作者反复使用,渐渐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苦和哀伤。《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吕向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 这里的随风飘转的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自己。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写了《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北宋苏轼慨叹“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人的一生总是处在漂的境界,无论是身的漂离,还是心的漂移,都是无根的状态。他领悟到自己的一生恰似孤蓬飞旋,从来无处落脚。 一刻不停止幻想,一刻不放弃渴望。

(2)送别诗中,“蓬草”可指远行的漂泊的友人,或者自己和友人并举。

李白的《送友人》颈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中,“飞蓬”可指自己,也可指远行的友人——“行子”。

(3)“飞蓬”意象和其他意象连用,加重情感表达。

白居易《望月有感》的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将“秋蓬”与“孤雁”连用,来比兄弟因战乱而离散五处,各自飘零,像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流落他方,增强了孤寂伤感的情绪。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作诗时间及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    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扩展资料:

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其二

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注释: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参考资料: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百度百科

苏轼为什么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一生?

这大哥,一辈子谁得势他就反对谁,谁落魄他就支持谁,仗着宋朝不杀大臣,尤其是文臣,一生漂泊,可不就是飞蓬一般。换个朝代,他就不会漂泊了,基本上年轻时就挂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6866.html

分享给朋友:

“苏轼为什么用飞蓬(苏轼写过什么诗)” 的相关文章

义宁三年为什么(义宁15年)

义宁三年为什么(义宁15年)

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政变 一、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

齐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南朝齐诗人)

齐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南朝齐诗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齐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以及南朝齐诗人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代诗人齐己在早梅中形容花开之早的名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什么枝开 唐代诗人齐己在早梅中形容花开之早的名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晚春)枝开。僧齐己(约...

诗婵网怎么样(婵娟的诗句)

诗婵网怎么样(婵娟的诗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婵网怎么样,以及婵娟的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诗寓意好的名字女孩古诗中好听的女孩名字 ;     导读:俗话说“女诗经,男楚辞”,所以在给女宝宝取名字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诗经中的字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古诗词来取名,不仅好听,其寓意...

垂钓白居易为什么长啸(垂钓唐白居易临水一长啸)

垂钓白居易为什么长啸(垂钓唐白居易临水一长啸)

很多朋友对于垂钓白居易为什么长啸和垂钓唐白居易临水一长啸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垂 钓 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 (1)这两首诗词都描述了一个渔翁(隐者)的形象。(意对即可)...

魏王为什么要派人追杀这个使官(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的意思)

魏王为什么要派人追杀这个使官(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的意思)

很多朋友对于魏王为什么要派人追杀这个使官和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捉刀 魏王为什么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捉刀:原指执刀护卫,后用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

游褒禅山记为什么要多写花山(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文章)

游褒禅山记为什么要多写花山(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文章)

大家好,关于游褒禅山记为什么要多写花山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文章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