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正文内容

宣城见杜鹃花是哪里 宣城见杜鹃杜鹃花

北巷栀酒2023-03-17 08:50诗词41

很多朋友对于宣城见杜鹃花是哪里和宣城见杜鹃杜鹃花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读唐诗 学写诗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唐)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蜀国: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鹃花: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写此诗时,诗人已是暮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在蜀国时曾经听过子规鸟的叫声,今在宣城又见到杜鹃花开。首句虚写,次句写实,看似随意,对仗却极为工整,虽平淡如话,仍足见炼字之功,或许“大道至简”。“蜀国”对“宣城”,遥远的空间对比,“曾闻”对“还见”,跨越几十年的时间昔今对比。听觉与视觉交互叠加,“子规鸟”对“杜鹃花”,鸟即花,花便是鸟,诗人用故乡、它乡,触动思乡之情的子规鸟与杜鹃花,构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思念之城。诗人有意将眼前所见之杜鹃花放在后面,将心中遥忆之子规啼放在句首,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乡实未走远,一直就在诗人的心底。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啼声凄切,一声声听来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我”不觉又思念故乡三巴。第三句承首句“子规鸟”,尾句承首次句“杜鹃花”,直抒胸臆,“忆”字为诗眼。古人作诗忌重字,而诗人在此用三个“一”字,三个“三”字,却不觉重复,极具音韵感,一咏三叹,缠绵婉转。更是将满腹思念,千绕百转,愁肠已断,思念未已。再也走不出这“忆”之城了。

参考网站  古诗文网

《宣城见杜鹃花》的唐诗原文及鉴赏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诗鉴赏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李白描绘安徽宣城的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句

2. 关于宣城诗句

关于宣城的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4.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5. 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6. 与宣城历史有关的诗 要快

宣城,古名宛陵,在三国时也叫丹阳,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风景宜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宣城历史上战事较少,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日本对宣城的大轰炸还有就是发生在泾县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日本的轰炸给宣城这个一直保护的不错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摧毁,也给宣城的经济极大的重创。

宣城在清朝时出了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他为中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他把以前的数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知识编著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真正让宣城闻名的是谢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是当时的江左名郡,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此,著名诗人范晔、谢脁、杜牧曾做过宣城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读书致仕,李白曾多次游历宣城。而在这其中,给宣城抹上浓墨重彩的就有两位:谢脁与李白。

谢脁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华族、文学世家——陈郡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显赫,步入仕途后也较得意,似乎没有多少牢骚和哀怨。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动荡衰败、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谢脁又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他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怀魏阙、眷恋着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着远离尘嚣、畏祸全身。当他来到宣城时,他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这山明水秀的宣城过一番亦官亦隐的生活:"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谢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之所,过着"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多次登临郡北敬亭山和郡南响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因而他又有"谢宣城"之美誉。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关于宣城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4. 秋高宣城谢眺古诗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5. 关于谢朓楼的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

——《宣州歌》

宣城见杜鹃花是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宣城见杜鹃杜鹃花、宣城见杜鹃花是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28169.html

分享给朋友:

“宣城见杜鹃花是哪里 宣城见杜鹃杜鹃花” 的相关文章

雪后千峰半潞城写的是哪里的简单介绍

雪后千峰半潞城写的是哪里的简单介绍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写的是哪里 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初春济南作》,由诗名可以看出写的是济南。《初春济南作》清·王士祯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译文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

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诗)

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诗)

很多朋友对于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和王维写赞扬季节的诗有哪些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关于夏天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夏天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夏天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

张旭哪个朝代(张旭哪个朝代的人,哪里人)

张旭哪个朝代(张旭哪个朝代的人,哪里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张旭哪个朝代,以及张旭哪个朝代的人,哪里人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张旭是哪个朝代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

黄宗曦哪个朝代(黄宗羲哪个朝代的人物)

黄宗曦哪个朝代(黄宗羲哪个朝代的人物)

很多朋友对于黄宗曦哪个朝代和黄宗羲哪个朝代的人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开网约车真得知道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吗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

关于月的边塞的诗句有哪些(边塞诗中有月的诗句)

关于月的边塞的诗句有哪些(边塞诗中有月的诗句)

大家好,关于关于月的边塞的诗句有哪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边塞诗中有月的诗句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边塞的和明月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边塞与月亮的诗句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

北山移文的北山是哪里(北山移文多少字)

北山移文的北山是哪里(北山移文多少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山移文的北山是哪里,以及北山移文多少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钟山是什么山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