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苏轼有哪些古文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文言文

酒后情人2023-04-23 20:20故事338

大家好,关于苏轼有哪些古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苏轼最有名的十首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苏轼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古文:《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

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等。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2、惠陆租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饥悉埋初春江水的回烂蚂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经典古诗文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有关苏轼经典古诗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橘厅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9、古之搏伍晌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12、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15、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1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1、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2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27、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29、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3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31、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35、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3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3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3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4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41、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大文豪苏轼的刑法思想

苏轼被认为是千古一人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他写下的《前赤壁赋》《喜雨亭记》等不朽名篇,以其容纳山川宇宙、体察世态人情的广阔胸怀,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事实上,苏轼的成就不只限于文学,也不只停留于书法绘画,他还广泛涉猎中医中药、道教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博物,甚至是饮食烹饪,而在每一个领域,他都有所成。苏轼本人,也因此成为一个传奇。不太为人注意的是,苏轼在刑法之治方面亦有不少论述,他的这些论述,并非源自冥思、空想,而是与他多年从政、屡遭构陷的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其诸多观点体现出独特的法律智慧。基锋

立法应简明

苏轼认为,立法应该简明,法令简明、执行严密才能防止胥吏弄法舞弊。宋初时制定《刑统》,沿用了《唐律》的内容,是一部较为宽简的法典。随着全国的统一,所辖土地面积越来越大,民众越来越多,政事也日益繁杂,于是法令逐渐趋向细密化。宋仁宗时,群臣“各务便文,事有未详,更复立法,积久不已,遂致滋章”(《宋名臣奏议》)。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宋朝创设了“编敕”这一法律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颁布编敕,至宋真宗时已达1.8万余道,之后每年增加数十道以至百道。至仁宗时,编敕数量已经十分可观。宋神宗开创敕令格式统类合编的体例后,法令的繁杂特征更为突出,王安石曾尖锐地批评说:“法令如毛,朝令夕改,非治国之道。”(《临川先生文集》)苏轼同样不赞同法令的繁苛,在《决壅蔽》一文中,他对比汉唐与宋朝的法治后指出:汉唐法治的问题,是由于立法不够明确,法律执行又不严密,造成官吏没有严密的法令来实现统治,于是胥吏小人能够借助法律疏漏作恶。宋朝的法制则详细完备,执行也十分严密,天下百姓都知道要遵守法令。然而,宋朝仍然有悖法作恶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官吏舞文弄法,比如权臣想要排挤某人,只要找出其违反法令的细微之处,便可以指控其悖法;而对于自己想要施与或袒护的人,却又能借某些法令为之辩白解脱,所以法令变成了小人作恶犯奸的工具。正因为部分不法官吏鬻法牟利、以权谋私,故王道治平之目标壅遏难行,天下百姓不诉而无冤的理想亦无法实现。

从法治走向人治

苏轼所论法令的繁简与善治的实现,内在地体现出一种辩证法。法令过于粗疏,不法官吏就容易利用其漏洞,舞弊作奸;而片面地追求法令繁密,同样无法防止个别官吏玩弄法律条文,违法作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悖论,苏轼认为需要从治法走向治人,即“省事莫如任人”。苏轼由其从政经历发现,宋朝政事纷繁复杂,但权力大多集中于中央,尤其是在中书省与三司,于是有所诉求的很多,多方请托的更多,而贪贿之弊生于其间。中书省不善于用人,将繁杂事务集中于一身,很多时候来不及看完地方官员的奏报就匆忙地决定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奖励;三司官员出于一己之意编制出繁密的账目,以此苛求郡县必须照此办理,本应负责的转运使几乎被废之不用。因此他建议,不如将天下诸多事务分派给百官去处理,中书省只负责把握关键之处。郡县的钱谷财政都由转运使司掌管,而三司只需要核实清楚账目。这些弊端,仅仅通过严密法令是难以克服的,最根本的还是要知人善任,将过度集中的权力合理分配下去,慎重地选任有才干的官员,同时让守法、高效从高层的官吏做起,实现以上率下。

提倡施行仁政

古代法制以刑法为主,就刑法治理而言,苏轼反对片面地苛刑重法,提倡宽简刑罚、施行仁政,从拓展民生之道来实现善治。早年参加会试时,面对主考欧阳修的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阐述了他对刑赏的看法。他从儒家仁政的观念出发,认为奖赏过度,是超越了“仁”,而惩罚过度,就失去了“义”。超越了仁,仍然不失为君子,但失去了“义”,就变成了残忍无道之辈。刑罚需要使用刀锯,即是将刑罚之威系于刀锯之上,故必须将其适用于刑罚之威可及的地方,若滥施刑罚,则不仅无助于统治,还将损害刑法的威严。由此,苏轼主张审慎地适用刑罚,为了证明这一主张,他甚至列举了尧帝的“典故”:尧统治天下时,皋陶担任刑狱之官,将要处死某个犯罪之人,皋陶三次准备执行死刑,而尧帝三次“赦宥”了罪犯。尽管《左传》等古籍中并无此典故,但苏轼有意用之,正是意欲说明审慎用刑的重要性。

苏轼极为推崇汉代文景时“刑措不用”的善治,反对刑罚细密、苛刑治民。他比较了汉唐至宋的刑法,称汉高祖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至文景帝时刑措不用,依然能很好地治国安民;魏晋以来,刑法条文日益增多,断罪所用条文达2.6万多条,各种犯罪仍层出不穷,而普通百姓却几乎无所措其手足;唐代只用律令,宋朝初年对律令加以注疏,使之情理兼备,更符合当时实际,但之后各种《编敕》接连不断地颁布,刑法条文多如牛毛,以至于普通人都难以遍览,更难以依照法令作周详的考虑,法令的实施出现了大问题。他还引用《周易》中的说法,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管理财政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发布号令,需要具有正当性,禁止臣民们为非作歹,这才符合正义。君主凭一己之好,随意发布法令条文,造成刑法日益繁杂,百姓手足无措,自然与正义的法治要求相悖。

主张以刑弼教

刑法的条文繁简,刑罚与赏赐的比例,以及用刑的深刻或宽平,其实大多还是法治的形式,法治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辅助实现良善之治,对此,苏轼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一方面,苏轼主张以刑弼教,反对不教而诛。他以尧舜、周文王等为例,劝诫君主要像忠厚的长者一般治理天下,真正地将治下的百姓作为自己的“子民”:若子民作了一点点违法犯罪的事,应该依照法令处罚他。但同时,又需怀着怜悯之心安慰他、劝诫他,目的是要让他抛弃以往的过错,激励他重新走上正道。

另一方面,苏轼提出不应片面依赖苛刑重法,而需要消除犯罪的社会原因。在《刑政》一篇中,他以汉代以来的盐铁、酒茶禁榷为例,指出官府一味地与民争利,不给民众生存的空间,是盗贼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苏轼提出,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缺乏正当性的刑罚是百姓所痛恨的,为了给一小部分人聚敛财富,采取严酷的刑罚残害百姓,必然会动摇国之根本。百姓生计无着,还会影响到边疆的`安定,进而损害国家的安全,他引用西汉名将赵充国的话来佐证:湟中的谷米每斛才8钱。我购买300万斛,西羌人就不敢乱动了。解决了民生问题,百姓安居乐业,那不需要依靠苛酷的刑法,边境就能获得安宁。延伸之,君主应该广施仁政、宽简刑法,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能“衣食足”,贼盗等犯罪自然就减少,善治也才能实现。

法治思想的“底色”

由于延续了魏晋的“律学”,以及唐朝的律令法,宋朝的法制在整体上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就是法律制定与修改频繁、法网十分苛密。一国之治理,的确离不开相当数量的立法,但治之优劣并非一定与法之多寡成正比关系,过度地追求法律条文的数量,反而不利于治理。苏轼正是看到了宋朝立法繁密之弊,才提出法令务须简明,禁绝胥吏舞文弄法的空间,还应该辅之以选任合适的官吏,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良法善治。

苏轼仁政、宽简的刑法思想,与他儒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苏轼的学术思想十分驳杂,广涉儒释道各家,但儒家思想无疑是其法治思想的底色。儒家倡导“仁义”,主张以民为本,把治下的百姓作为自己的子民,宽厚地对待百姓。反映在刑法中,就是慎刑、轻刑,刑罚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教化犯罪者,改造犯罪者,这正是苏轼刑法观的主线。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本质上也是儒家思想的反映。作为法家的王安石力主“权时变,立善法”,也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法改制,而儒家更推崇具有历史传统的礼治,固守“祖宗之法”,因而反对变法,这也是苏轼始终难以认同变法的内在缘由。

以现代法治的标准重新检视苏轼的法治观,自然能够发现其缺失,比如其对刑法预防作用认识的不足,对贤能之治的过分偏好,以及其民本而非民主的法治观。然而,即便是忽略苏轼作为个体认识的时代情境,其法治观仍有诸多积极的价值。不断严密、完备的立法是否就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减少犯罪是否只能依赖于严刑峻法,还是要适当地考虑消除犯罪的社会因素,苏轼提出的这些问题或许仍是当下法治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的。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一、古文方面有:《荀卿论》、《范增论》、《闷衡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

二、词方面有:《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如罩冲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诗方面有:《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渣歼《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等。

四、书法方面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

五、画作方面有:《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

苏轼文言文全集

1. 《苏轼的文言文 大全

黠(xia)鼠贼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编辑本段]正音

黠:xiá 啮:niè 拊:fǔ 橐:tuó 嘐:jiāo 聱:áo 遽:jù 堕:duò

[编辑本段]词解

1.选自《东坡全集》,黠:狡猾。 2.啮:咬。 3.拊:拍 既:已经……之后 止:使。停止 4.使:让 烛:用烛火照, 这里作动词用。 5.橐:袋子 6.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7.见闭:被关闭。见:表被动 之:结构助词,不译 索:寻找 8.是:这 方:刚才 遽:立刻,就。 9.向:刚才。 10.是:这。 11.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12.致:招引。 13.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 14.登:捉取。役:役使 15.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卒:最后 16.见使:被役使。 堕:陷入 17.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18.乌:何,哪里 19.惟:只 20.识:认识 21.觉:醒悟 22.狩:狩猎 23.复:又 24.使:让 25.索:搜索 26.发:打开 27.覆:翻过来 28.走:逃跑

[编辑本段]译文

苏轼在夜里坐着,刚好有只老鼠正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制止它,(声音就停止了,)已经停止了又发出(声音)。(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有一个里面是空的袋子,有老鼠咬物的声音,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在咬的敬如轮,怎么立刻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奇怪啊,这只老鼠真是狡猾啊!(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而不能咬洞。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却装咬了,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但是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什么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支配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动物的计谋中,(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哪里是智慧的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橡或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编辑本段]阐述的道理

《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但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猝不及防,而“见使于一鼠”的道理。

2. 有没有关于苏轼的古文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亮信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3.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4. 求一篇苏轼的古文

苏轼代表了北宋诗文的最高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为最高,其转益多师,采众家之长,加之其才气横溢,文采风流,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苏轼的许多散文名篇,是诗文革新运动丰硕成果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一)、苏轼的文道观与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此点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相同)。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象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 史论、政论—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韧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2小品文 史论、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5. 求:关于“苏东坡”的文言文考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6. 苏轼主要作品

1、主要作品

①古文

《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

②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③词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④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等。

2、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7. 求苏轼《勇气论》原文

哪有什么《勇气论》啊?

是苏轼《留侯论》吧?你看第一段开头几句就知道了。

留侯论 /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8.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全集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诗、词、散文、书法等各个方面,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水平。

首先,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篇。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一是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叶,诗人接触到的暂时安定环境和繁荣景象,很自然地引发他的美好憧憬;同时在尖锐的新旧党争和个人仕途险恶之中,诗人把生活理想寄托于山水风月和亲朋师友之间,诗化了他生活所接触的一切,从而使他留下了数量最多的抒发个人 情感 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二是诗人屡经贬谪,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他与人民的距离,促使他写出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三是诗人结合生活中所接触的情景让乎,表现出他对新事物的新见解。比如《题西林壁》,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他却从中引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其次,苏轼扩展词的领域,开创豪放词派,为后世留下三百多首词作,成为北宋词坛的杰出领导者。苏轼的词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他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中,形坦带悉成豪迈奔放、浪漫自信的艺术特征。其中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是《水调歌头.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前首词里,作者从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转向现实,转向对人间生活寄予热爱;后一首词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尽管作者当时正值政治上受挫,但作品中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心系国家的豪迈心情。

第三,苏轼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创作出大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一是苏轼的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 历史 事实加以论证,阐述他的政治主张。二是他留下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表现了作者坦率的胸怀、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文艺的见解和爱好。三是寄情江山风月,感慨 历史 人物,如《赤壁赋》。这篇文章以诗一样的语言,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他以庄子、佛家思想角度观察宇宙与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苏轼在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明行厅白畅达,取各家之长,姿态横生,文理自然,有孟子的气势,庄子的恢奇,《战国策》的纵横驰骋,贾谊的精整透辟。“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代表作如《赤壁赋》等。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把写诗当做日常功课,一直坚持到晚年,现存诗2700多首。他的诗,随意诙谐,自由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首先是想象奇幻,夸张大胆,比喻丰富多彩;其次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再次善于把引人入胜的景色和耐人寻味的哲理相结合,发人深省。苏诗各体都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代表作如《题西林壁》等。

其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 ,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中去,创立了与传统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其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代表作如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等。

其画,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强调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代表作如《古木怪石图》。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苏轼在幼年时代,就接受了丰富的封建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于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 社会 危机急遽发展的时代。自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来,士大夫阶层中仍然酝酿着政冶革新运动,一些局部的改良也渐次展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做了主簿、鉴判一类地方官,就迅速地卷进了这个浪潮。这时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二十六岁考制科时的试卷《进策》和梢后二年的《思治论》中。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情势,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了革新弊政的要求。他对于具体的措施也作了一些 探索 ,但大都只是治标的办法,像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的议论,更表现了他最初的保守倾向。苏轼的一生从主张改革,反对改革到维护某些新法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正在向豪族地主转化心庶族地主阶层的两重性。他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使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全部同情和支持,悲剧的命就样伴随他的一生。

)

苏轼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千古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都富有开创性贡献,为李白、杜甫所不及。

诗、书、画,至盛唐臻于极致,天下之能事毕矣。

盛唐诗有李白、杜甫,书有颜真卿、柳公权,画有吴道子、阎立本,树立了各自领域的绝高艺术高度,后人很难超越。

苏轼以他的天才艺术实践,在盛唐之后,开创了大宋的全新艺术风貌。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诗人之首。宋诗自苏轼起,以理入诗,以文为诗,有别于唐代以意象写诗,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自苏轼起,宋书尚意,从唐诗的森严法度中脱略而出,自从一代大观。他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是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他现存两幅传世画作,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枯木怪石图流落海外,迄今未回归祖国。

词自唐始,历来被视为诗余。诗为艳科,一度难登大雅之堂。

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开豪放词风。

豪放词开词之新风,与婉约词并称词中瑜亮,渐渐树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辛并称,占据了中国词坛的半壁江山。

苏轼之词,于豪放之外风格多变,无一不臻化境。

如缺月挂疏桐之空灵,花褪残红青杏小之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沉郁,均为词之典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堪称千古绝唱。人称此词一出,中秋词尽废。

苏轼的文章,是天下一绝。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见其文,为之汗出,欲让他一头地。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

韩愈作文如大海潮生,层层叠叠,条分缕析,力量十足。而苏轼作文如大海本身,浑涵汪茫,浩瀚辽阔,莫可名状。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前后赤壁赋,寓情于景,阐述了深沉的哲思,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

他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寥寥数十字,却表现出月光之空明,心境之淡适寂寥,是妙手偶得的天才之作。

东坡居士不只是有宋一朝的文化牛人,即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他也是熠熠闪光的符号人物。举凡其所涉及的领域,皆为卓荤名家。诗歌方面,与江西派始祖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开一代之宗,与辛弃疾并为豪放派代表。文列唐宋八大家,与泰斗级人物欧阳修齐名。书法居宋四家之首。就连绘画也别开生面,枯树盘石,苍古寥阔。世人苦心孤诣,皓首以求,不能得其一端,而他行云流水,却在在登峰造极。由此不得不惊叹,造化诚有钟情者,用谀颂帝王的一个词来说苏轼应该最为恰当,即天纵神明。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 大致可分为议论文、 记叙文和小品文等,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 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 议论文, 以政论、 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 议论与文采交融, 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 ,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b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 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 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 承天寺夜游》苏轼艺术成就。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 “ 辞达 ”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 情感 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 、 社会 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 2 、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 山》 ; 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 ;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 或寓有浓厚的身世 之感,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苏轼艺术成就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 味, 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 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 “ 神似 ” 陶诗的地步。 4 、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 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 、 “ 以文为诗 ” 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 2 、丰富的比喻,也称苏轼艺术成就  博喻 ” ,如《百步洪》 。 3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 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 4 、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 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5 、 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 而且风格多样, 七绝清丽精美。 6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 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苏轼艺术成就、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 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 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 、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 词 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 面向 社会 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 把词家 “ 缘情 ” 与诗人 “ 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 “ 以诗为词 ” 1 、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 “ 词为艳科 ” 的传统体制,向 “ 士大夫 化 ” 发展。 ”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 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 《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 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 增加了词的内容, 丰富了词的体式, 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苏轼艺术成就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 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 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风格是多样化的。

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 历史 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r 2、诗作:苏轼对 社会 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 社会 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 社会 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r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 社会 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 社会 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3、文章: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r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r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轼还擅长行书、楷 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 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 凝式,而自成一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 墨竹,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 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 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 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 论基础。

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明确表示要把主持文坛的重任交给苏轼,苏轼也亲口说过)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苏轼是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是不同于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并重的文学观。其文章,文思泉涌可以说是苏轼真实的写照,议论文有的放矢,言词剀切,杂文等议论抒情叙事完美结合,小品辞赋四六文讲求辞达,行云流水。

词、北宋词发展史上,晏殊张先柳永等人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苏轼,词一直以来被视为小道,在文人士大夫眼里地位是远远不及诗的,也就是所谓的诗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讲词看做是余力 游戏 ,苏轼则认为诗词同源,认为词是诗之苗裔,又提出词须自是一家,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真正使词开始能够与诗歌并驾齐驱。在当时,更多的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和音律,不是词的当行本色,但苏轼对于后代词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此,他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于音乐的依附性,归根结底是想要提高词这一文体的地位,唯其如此,才有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辉煌。

苏轼的诗处于诗歌发展史上三元中的元佑时期,他与王安石黄庭坚等人将宋代诗歌推向一个高潮。苏轼诗歌主要有几下几个成就:

1、因为太有才了,所以他诗歌中用典对仗比喻等技巧运用的出神入化臻至化境,达到了一种老成的境界,比如“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一句,具体分析见网络…

2、赵翼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隐,无难显之情”也就是说,苏轼的诗海纳百川,跟杜甫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苏轼诗讲究兼收并蓄,注重两种不同风格甚至是对立风格的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清雄,就像稼轩词一样,风格多样化。

4、以文为诗,以文为诗不是自苏轼始,韩愈即大力提倡,但是苏轼因为才力更盛,他的以文为诗更加自然贴切。

5、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在唐人身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宋人要想继续诗歌这门艺术就必须求变,有宋一代,诗人们都追求生新,但往往用力过猛,形成生硬枯燥的局面,苏轼诗歌兼收并蓄,避免了这一缺点。

苏轼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一样,不仅在北宋当时,而且在后世士大夫心中都有着超然的地位。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 社会 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 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 社会 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

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东坡是个大才子,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而且他很多艺术都原自生活,尤其对宜兴情有独钟,设计了东坡提梁壶,还有大家都喜欢的东坡肉。

各位老师的回答都非常专业细致,我不再赘述。我是想说,苏轼的这些成就和他的性格密不可分,苏学士是乐天派,性格豁达开朗,无论贬到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泰然处之,并怡然自乐。到了黄州后,不光写下心态潇洒的《定风波》,还为我们流传了美味佳肴,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不像现在有的人,逆境中消沉,顺境中颓废,既没有抗压能力,也没有进取心。

苏轼写过哪些文言文

1. 苏轼一生写了多少首文言文

苏轼一生写了多少首文言文?

答: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谨搭宴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 有没有很多有关苏轼的古文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祥银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枝陆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前赤壁赋》 简介: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书》本)。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先进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赋: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讲究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古赋、悱赋、律赋、文赋等。 赋篇名。

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

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

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映射出超脱的思想境界。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

3. 苏轼写过哪些古诗

苏轼诗词赋作品选列: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石钟山记》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巜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踏青游》 73《玉楼春》 74《记承天寺夜游》。

4. 苏轼写过那些古诗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 苏轼写过那些古诗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蝶恋花。

6. 有没有很多有关苏轼的古文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前赤壁赋》

简介: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书》本)。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先进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赋: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讲究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古赋、悱赋、律赋、文赋等。

赋篇名。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映射出超脱的思想境界。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7. 苏轼写过什么古诗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蝶恋花。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33438.html

分享给朋友:

“苏轼有哪些古文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文言文” 的相关文章

虹为什么又名?[?X(虹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虹为什么又名?[?X(虹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虹为什么又名?[?X,以及虹名字的含义是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虹,指的是早上还是晚上? 彩虹,又称天弓(客家话)、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

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这么难听)

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这么难听)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以及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这么难听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 因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所以...

宋词根据篇幅长短可以分为什么(宋词长短句怎么分为)

宋词根据篇幅长短可以分为什么(宋词长短句怎么分为)

大家好,关于宋词根据篇幅长短可以分为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宋词长短句怎么分为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宋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字数宋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

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七步诗曹植哪个朝代的,以及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七步诗的作者 曹植简介 1、《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

题老学庵壁中诗人为什么少睡眠(山中独不眠,诗人不眠的原因)

题老学庵壁中诗人为什么少睡眠(山中独不眠,诗人不眠的原因)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题老学庵壁中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山中独不眠,诗人不眠的原因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题老学庵壁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题老学庵壁》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通过“衰老形枯少...

咏雪中文言文怎么样停顿(咏雪文言文断句规律)

咏雪中文言文怎么样停顿(咏雪文言文断句规律)

今天给各位分享咏雪中文言文怎么样停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咏雪文言文断句规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咏雪》怎么合理停顿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