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尚书译注哪个好(古文尚书注)

花落微凉梦清幽2022-11-20 07:15历史519

大家好,关于尚书译注哪个好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古文尚书注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五福临门的来历和五福理想的现代启示

最近几年春节,会有集五福的活动,就是集齐五个福字。五福,在古代却是专用的词汇,代表五种美好的目标。它出自《尚书 洪范》,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是古代对一个人幸福给出了标准和规定。

孔子的十二世孙,西汉学者孔安国最早对五福做了解释。《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景帝年间,鲁恭王为了拓展自己的王宫而损毁孔子的故宅,然后在墙壁里面发现了《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文献,都是用古文书写的,也就是汉代以前的字体,而今文就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最后,这批文献一直等到王莽当权的时候,王莽为了给自己篡位制造舆论依据,才在刘歆的建议下上升为国家哲学,从此也开始古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孔安国对五福的解释分别是,寿就是一百二十岁,富就是财产丰裕,康宁是没有疾病(大病),攸好德的解释是追求美德,考终命解释就是按照天命生活,没有夭亡或者遭受意外身亡。之后的学者对这五个字的解释都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秩序先后的问题。比如清代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引东汉大学者郑玄的话加以解释,这五种都是来自上天,所谓福就是完备的意思。郑玄的解释有点现代随机性的意思在里面,五福齐备尤其为难,所以能够五福齐备,还好看运气的好坏!

按照现代的解释,五福就是长寿、无大病,生活富足,心情愉快,重视道德修养,能够无病无痛的终老,而不是意外的身亡。尤其是现代人罹患多种病痛,往往在死亡来临之前遭受各种疼痛,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就算不上考终命,也当不上寿终正寝,所以,是否有条件实现安乐死呢?看来,还是有必要的。

从社会整体福利来说,如果大多数人都可以实现五福几种,那么社会是无比和谐的。比如车祸是每年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如果司机可以谨慎驾驶、不超速、不怒驾、不酒驾,那么不仅可以降低社会成本,而且有利社会整体幸福水平的提高。降低车祸事故率一方面需要司机个人的觉悟,遵守交通规范,也就是五福的“悠好德”。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制度建设跟得上,提高违法驾驶的成本,这才符合《尚书》中提到的各种措施。

五福是相生的,彼此息息相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俗话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本义不是说做坏事就可以长寿,而是好人大多推己及人,也就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苛求别人,很容易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以己之德要求别人,很容易让自己处在心情暴躁、情绪失控的境地,有害健康。所谓的坏人也不是违反乱纪之人,只是与道德标准有些冲突,只要不伤害别人,自私一点,也不是坏事。真正的悠好德,就是要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别人和社会帮助,而不是一定要去做圣人,能够节省一度电、一桶水就是圣人。

五福齐备是件难事,最难的就是考终命。一个人可以生来富足、也可以具有高尚的道德,但是想要寿终正寝,也是一桩难事。现代社会能够考终命的人越来越多,一来现代医疗物资条件可以降低意外身亡的概率,二来中国和平的环境让是古代是不具备的,所以看到那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无病无痛的九十多岁过世的科学家、学者们,由衷为他们能够考终命而高兴。

总之,五福属于一个整体,既是先民美好的追求,也是现代人可以实现的目标,前提是自己努力修德加上制度落实!

附录、如何读《尚书》

《尚书》向来难读,以韩愈的才学都说这本书“诘屈聱牙”。古往今来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就是唐代《尚书》研究集大成者,也是《十三经注疏》的一种。

清代研究《尚书》名家很多,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清代学者研究《尚书》的集大成之作,几乎搜罗了历代有关《尚书》的文献材料,并进行考疏,是今天研究《尚书》的必读书。

现代学者有王国维开创了“二重考据法”研究《尚书》,就是运用金文、甲骨文和考古实物材料与文字来研究,成就巨大。之后的杨树达、于省吾、顾颉刚等人,他们基本上是延续王国维的方法,在材料拓展和方法又进一步加强了。

顾颉刚、刘起釪合著的《尚书校释译论》堪称集大成之作,译文也相当精彩。但是卷帙浩繁,不适合普通人阅读。真希望可以将其中的译文单独刊印,加上简单的注释和注音,一定可以普惠大众。

《尚书》难读,好的普及本不多。王世舜的《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平实晓畅,可惜年代久远很难找得到。现在比较好的读本是李民、王健的《尚书译注》(再版多次,最新是上海古籍出版2020年),这也是现在可以买得到的版本。

儿童必读的启蒙经典国学推荐

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中国有很多经典优秀的国学,多引导儿童看一些国学经典,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儿童必读的启蒙经典国学,欢迎参阅!

儿童读的启蒙经典国学

《庄子译注》(精编本)

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道家学说的典范之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评庄子文章

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

本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列子译注》(精编本)

被誉为“常胜之道”的智慧之书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重要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 洪迈《容斋续笔》

《庄》、《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 怪变幻,能使人骨惊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屠隆《文论》

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刘韶《文心雕龙》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列子》共八篇,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诗经译注》(精编本)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礼记译注》(精编本)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

《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梁启超

《礼记》不但是打通《仪礼》、《周礼》二书之内蕴的钥匙,同时亦是孔子以后发展至于西汉时代,许多孔门后学所共同宣说儒家思想的一部丛书。————王梦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礼记·中庸》

本书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及其众弟子的言行,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礼运》《儒行》等篇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古代学子的必学篇目。

儿童看的国学经典

《尚书译注》(精编本)

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尚书·大禹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本书用散文形式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优秀的国学经典

《道德经译注》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伟大著作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1. 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

2. 3-6岁读的国学经典书目

3. 学龄前孩子必读的六部国学经典

4. 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

5. 12本关于国学的书籍

6. 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

尚书译注怎么样

历来都有对《大禹谟》的质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证这篇文章的不合时宜。顾颉刚先生认为,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五行观念是战国人才有的,所谓六府不过是五行加上农业而已。后来的颜元也将六府三事当作自己学派的不传之秘,虽然自己的学生李塨早已经在南方知道《大禹谟》靠不住了。清人对于《古文尚书》的仇恨,关键还不在于六府三事,而是在于程朱将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当成了传道要诀,对此清代学者只要证伪此篇,就能推翻程朱的学术基础。 当下总是有一些学者企图通过别门秘籍来试图说明两千年学术的虚妄,其风气大概是源自于清代学者,既然阎若璩能够证伪古文尚书,那么康有为就可以将古文经全部指认为新学伪经,当然到了钱玄同、顾颉刚直接将今古文经全部打到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地逻辑,也就说两千年人的眼睛都是瞎子,必须靠清人和民国学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怪不得梁启超、胡适等人将清代学术等同于启蒙运动,其原因就在于清代人敢于疑经疑古,敢于反传统。这样的学风怎么就不能开出五四运动的激进主义呢?我们看到那些疑古派皆将自己的学术上溯到清代,撰写了为数不少的清代学术歌颂文章,想来原因就在于清代的疑经疑古了。现代知识分子当然可以将其看做是启蒙运动,但是我们必须说人家那是反满革命,利用考证来反抗满清统治,秀才造反的高级形式。 如果疑经疑古在清代还属于反抗清政府的隐匿形式的话,那么民国以降的疑经疑古其目的就非常可疑了。五四之后,反传统的主要方式就是胡适提倡的可学考据,但是满清已经推翻了,还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还要通过皓首穷经来隐藏自己的政治观点吗?经学作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不是已经在“民国”失去了政治合法性了吗?为什么还有包括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敌视和推枯拉朽般的批判呢?今天,我们早已经失去了经学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人们已经不用科举考试了,为何还有人对于读经(读书)大加指责,或者冷嘲热讽呢?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越是得不到,越是表现出某种嫉恨。现代知识分子因为放弃了传统德性,所以在现代也不招人待见。虽然他们号称是学苏格拉底,做城邦的牛虻,但是他们所做的无非就是败坏青年人的德性,引进外来的新神(德先生赛先生),而且反客为主,不仅将主人赶出大学,而且还要将孔夫子挖坟掘墓,李代桃僵——君如不信,请看今天所谓的教主大儒,昔日谁没干过批儒批孔,若不是当年因批孔批儒才读了写四书五经,今日怎好冒充大儒,祸国殃民呢?反正胡适、傅斯年、郭沫若都是国学大师了,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吐槽半天,主要还是想说明,大禹谟还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献,至少这篇文章就算从东晋开始,到今天也已经一千七百年了,历代对于《大禹谟》的解释也汗牛充栋。哪怕一朝证伪,也说明不了这篇文章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中,看看这篇《大禹谟》到底说了什么,为何会在历史中产生如许多的影响。 一如果说尧舜禅让还没有太多的疑窦的话,那么《大禹谟》中,虞舜与夏禹之间的关系,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在这篇《大禹谟》中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全文的重心,强调了君主如何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虞舜伯夷说的是保持君主的德性,知人善任就可以了。而夏禹则是提出六府三事作为君主的职责。第二部分是虞舜也同唐尧一样提出继承问题,夏禹表示谦让,并推荐皋陶。然后是虞舜对于皋陶的赞颂,皋陶立刻也谦虚了几句,认为赏罚是君主的职责。并认为这是虞舜的治理有效的表现。第三部分,这是非常突兀表示了,虞舜要将王位让给夏禹,来报答他治理洪水的功劳。然后讲述了一大堆君主德性的言辞。夏禹又是再三的推辞。但是,在虞舜的强力要求下,还是将王位让给了夏禹。如果按照《尧典》来说,这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是这里又增加了第四部分。也就是虞舜在禅让后,竟然让夏禹去讨伐三苗。如果我们对于《舜典》还有印象的话,就会发现三苗正是与共工、鲧并称的四凶之一。为何在《舜典》中还是四凶之一,到了《大禹谟》就变成了苗族了。当然,在一开始征伐中夏禹是企图用军事手段进行征服,但是与鲧治水一样,没有成功。在伯益的暗示下,告诉夏禹虞舜是如何登上王位的。于是就班师回朝了,而虞舜则通过修文教,而三苗顺服了。 二通过上述叙述,就会发现与尧舜禅让有着非常多的疑点。我们面对上面叙述中的疑问,还是仔细阅读文本,看看是否能从细节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第一部分出场的人物主要是夏禹、虞舜和益三个人。虞舜是《尧典》《舜典》的主人公就不需要再介绍了。夏禹是鲧的儿子,是夏启的父亲,在虞舜任命下负责治理洪水,是虞舜的司空。益在《舜典》中是负责管理山川鸟兽的虞官。如果从同音的角度上,还有一个伯夷,是负责祭祀工作的。如果从专业角度说,益作为虞官是否能够提出应该选贤任能的话,我觉得是存有疑问的。如果换做是伯夷来说,也就是专门负责祭祀,那么他的任务就是负责人事工作,对于选贤任能是有发言权的。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三个人物,都在谈论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虞舜和伯益两个人谈得比较虚,而夏禹说的比较实在。 我们先看虞舜是如何说的。他认为,唐尧能够选贤任能,从民间提拔人才,天下四方平安无事。听从众人的意见,舍弃自己的见解,遵从别人的正确意见。这些话说出来后,我就感觉到,虞舜这哪里是在追捧唐尧呢,完全是在为其提拔自己而歌功颂德嘛!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不冷落贫穷困苦的人。这虽然是在赞颂唐尧,但是我们应该可以想到虞舜所生活的家庭,如果不是唐尧将其从中提拔上来,他现在应该还是那个样子吧! 很显然,伯益是听出虞舜言下之意,所以就顺着虞舜来赞扬唐尧的伟大,德行广大,圣明威武,皇天眷顾,使他富有四海。这是在赞颂唐尧还是在赞颂虞舜?如果不是虞舜英明神武,又如何能够登上王位,如何从一个穷家小子成为富有四海的君主?而夏禹则像是讽刺伯益,说从顺善道就吉利,从顺恶道就凶险。这岂不是在说,顺从虞舜就能够升官发财,暗指伯益拍马屁无耻吗?反过来,不顺从虞舜可不就是倒霉了,如自己的父亲鲧和共工,也不能说不顺从,只是王位竞争者而已,就被虞舜流放到四夷了。很明显,夏禹言中是有怨愤之意。 对此,伯益怎么会听不出来,他立刻就对虞舜讲,要谨慎,要戒惧啊!我们必须追问,这不是在谈论国家如何治理吗?虞舜不是提出要选贤任能,野无遗贤吗?这又何须戒惧谨慎,伯益这是要暗示什么?什么叫警惕不要出现失误,不要放弃原则制度?难道他是在听完夏禹的讲辞后,要虞舜警惕政治复辟吗?这就要求虞舜作为无产阶级领导人,应该保持先进性,不要放纵游逸,不要过度享乐。对同志应该如春风般温暖,对敌人要秋风扫落叶般地残酷。虽然虞舜你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但是不要完全被人民群众牵着鼻子走,不要为了追求百姓的赞誉而违背常道,也不要因为纵欲而惹怒百姓。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对于政治不懈怠的话,就能够使四方来朝。 在伯益提出治理意见之后,夏禹明显不以为然,于是提出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治理应该着重六府三事,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厚生、利用这加起来九件事。如果按照顺序将这九件事做好,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然后,再教导民众奖善罚恶,才能使百姓远离邪恶。 对于夏禹提出的主张,我一直都存有疑问,六府究竟是指什么,五行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对于百姓来说有什么用?相反,夏禹为何提出要谨慎教育百姓,让百姓拥有德行。在《尧典》《舜典》中,都是强调了唐尧虞舜的德性,在此基础上提到百姓民风淳朴。而不是君主强调应该加强民众的道德教育。因为只有由己才能达人,未闻可以不言修身,而先言教育百姓的。 而虞舜的回答,是说六府三事确实是治理百姓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将伯益和夏禹的讲辞相互对比,而是直接肯定了夏禹的治国方法。这也为后文中,虞舜将王位传给夏禹做了铺垫。 三这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出场的人物主要是虞舜、夏禹和皋陶。皋陶是作为虞舜政府中的典刑官,负责处理刑事案件。虞舜和夏禹是上文已经出现的人物,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在这里,虞舜直接提出夏禹来接手王位。而夏禹提出了推辞意见。如果与唐尧加以对比的话,就会发现这里省去了向四岳百官询问的过程,也省略了让夏禹从基层开始锻炼,与四方诸侯交接的过程,直接就提出让夏禹继位。 对此,夏禹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他立刻表示自己的得行不足以继承王位。因此,在文章中他推荐了皋陶作为王位的继承人。虞舜立刻就开始评价皋陶的功绩,认为他能够用刑法辅助教化,从而是百姓免于刑戮,这是皋陶的功劳所在。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替虞舜处理鲧的人,恰恰也是皋陶。换句话说,虽然下命令流放鲧的是虞舜,但是执行者却是皋陶。那么,我们就必须问,夏禹是真心推荐皋陶吗? 有参政经验的人都知道,司法系统的人员,如果秉公执法就难免的最权贵,遭到来自于政治体制内部的压制。也就是说,夏禹看到了皋陶在整个体制内是最为虚弱的环节,最容易遭到来自于官僚体制的联合反对,所以他才推荐了皋陶作为虞舜的继承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夏禹推荐皋陶都不是出自好心。 皋陶是非常明白夏禹的用心,于是就将自己对于刑法的功劳推给了虞舜的教化,认为国家能够省刑罚,是因为虞舜能够对待臣下简约,控制民众宽容那个,惩罚不连带子孙,奖赏延续后代。爱惜民众的德性,自然就能够协和百姓,百姓也自然不会触犯法律。按照皋陶的说法,都是虞舜实行德政的贡献。虞舜听了之后万分高兴,于是就说,能够使自己如愿地治理天下,四方百姓都能相应,都是因为皋陶的贡献。 如果按照文章来看,虞舜本来是想要夏禹来继承王位,但是在其推荐皋陶之后,就变成了皋陶歌颂虞舜的德性,而将继承之事放到一边了。也就是说,虞舜确实认为皋陶在法制上有突出贡献,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那么,按照文意继续推论的话,就应该是虞舜提拔皋陶来接管王位。但是,下面的故事就发生了逆转。 四在这一部分中,虞舜并没有承上文中对于皋陶的称赞,而是回过头来对于夏禹治水进行了不惜余力的赞颂。这就像伯益、皋陶对于虞舜的赞颂一样。问题在于,虞舜随后的讲辞非常值得玩味。 虞舜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句话背后有多少的无奈,我们都知道唐尧的时候洪水就已经泛滥了,所以才派鲧去治水,失败后被流放到四夷。于是,夏禹就顺利成章地接替了父亲治水的工作,而且将洪水治理成功了。仅就此功劳而言,虞舜就没有做到。所以,他暗示了夏禹的谦虚是有本钱的,治水的功劳是没有人能够夺走,所以没有人能够与夏禹争能争功。因此,将王位传给夏禹,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虞舜自己的心意。然后虞舜就教导夏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君主。 这时候,夏禹依然在推辞王位,希望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王位的继承者。如果,我们仔细读这段讲辞,就会发现夏禹的桀骜不驯,至少在面对虞舜的屡次禅让的请求,他都用坚决的语气加以拒绝。最后,虞舜要求夏禹继承王位,并在百官面前行禅让大礼。这里,可以与尧舜禅让进行对比,尧舜之间是翁婿关系,禅让之事虽然是国之大事,但也是家庭内部的传承。但到了虞舜夏禹之际,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继承关系,反而类似于竞争关系。虞舜的讲辞中,所透露出来的并不是提拔,而是不得已的无奈。 五最后一部分是夏禹伐三苗,主要的人物还是开始的虞舜、伯益和夏禹。夏禹虽然继位,但是虞舜仍然健在,所以下令新君去讨伐三苗。如果跟后来的《泰誓》和《牧誓》相比就会发现,其中讲辞非常类似,只不过周武王讨伐的是纣王,而夏禹讨伐的是三苗而已。这个三苗是否与虞舜流放四凶的三苗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次讨伐是虞舜下令,让夏禹讨伐跟自己父亲鲧一同被流放的三苗,这个意义就非常不一般了。 跟所有的征伐一样,夏禹向士兵强调了讨伐的意义,在于伐无道而就有道。但是,非常可疑的在于,这次讨伐并没有成功。这就与后来的汤伐桀,武王伐纣有了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三苗无道的话,为何有道的明君夏禹却无能为力呢?这时候,伯益就对夏禹出了个主意,告诉他虞舜是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和政治问题的。夏禹听完后,就立刻班师回朝了。也就是说,夏禹自己宣告讨伐的失败。而虞舜只是在自己的朝堂中大施文教,宫廷中跳舞,三苗就乖乖归顺了。这样的对比,象征了实行文教的虞舜与实行无力征伐的夏禹之间的胜负。 结语通读全篇之后,我们发现也许因为夏禹与虞舜有杀父之仇,所以在其他如伯益、皋陶赞颂虞舜之德时,选择了沉默和反抗。凭借着治水之功,他胁迫虞舜禅位给他,但是他还是缺乏治理的经验,于是就出现了征伐三苗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夏禹往往仰仗的不是德性,而是武力。对此,《大禹谟》中对于夏禹这种仗势欺人进行了隐微的批判,告诫夏禹哪怕是获得了王位,依然要按照唐尧虞舜之德,勉励行政,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武力和功绩。 对此,我们不难看到政治中微妙难言的部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能感觉到作为官二代的夏禹,对于平民出身虞舜的不服气。因此,屡次以谦卑的形象来挟制虞舜禅让,但是在登位之后,却无法真正实现德政。对此,我们不免称赞唐尧选贤任能,而不是唯才是举的政治方针。虞舜在选拔继承人的时候,就不能延续唐尧的原则,这也是伯益在开始希望虞舜能够坚持的原则。但是,我们看到虞舜的妥协,导致了夏禹的继位,也反映出贵族对于平民政治的复辟。 就像凯撒意味着罗马共和国的终结一样,夏禹的儿子启,最终终结了原始共和制,将国家改造成了君主制。这一巨大的改变,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一样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虽然后世有很多人追思尧舜之德,却很少将其推及夏禹,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还是追思德性之治,而不是感念因功而获勋。

四书五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夺。比如初学者,可以买注释较多的,方便理解原文的意思。若文言文基础扎实的,可以直接购买原版。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尚书》流传的几个问题

1、

问:《尚书》在流传过程中的有哪几个关键人物和时间点?

答:《尚书》应该是整部十三经中最为复杂的一部,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下面简单的介绍下:

1、孔子: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曾经删定过《尚书》,意思是说孔子整理了上古流传下来的文献,进行删定后成为现在的《尚书》。古文经学否认此观点。

2、秦伏生:由于《尚书》在秦始皇焚书的范围内,导致先秦时期《尚书》的原貌不得而知,西汉孝文皇帝时,济南伏生能教授《尚书》,孝文皇帝派晁错前往学习,得到二十九篇,这二十九篇就称为《今文尚书》。今文的意思是书的内容由西汉时期通行的隶书写成。此事记载于《史记 儒林传》,此事没有争议。后来从汉武帝起的整个汉朝,设立的五经博士,均以此《尚书》为准。

3、西汉孔安国:孔安国是孔子的十一世孙,汉武帝时人。《史记 儒林传》记载他能读《古文尚书》。此《尚书》是使用汉以前的篆书写成,篆书在汉时已经不再通行,故称为古文。在《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鲁共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破坏了孔子的老宅,在老宅的墙壁中发现了很多文献,都是用古文写成,其中有《尚书》,此《尚书》也被称为《古文尚书》,至于与《史记 儒林传》中的《古文尚书》是否为同一本,无法确定。

4、西汉河间献王:他在民间收书时,曾收到过《尚书》,此事载于《汉书 景十三王传》,但这个版本后来已经无据可考。

5、西汉张霸:《汉书 儒林传》记载张霸将自己收藏的献于汉成帝。有人认为这个本子中的《书序》就是现在《尚书》的《书序》。

6、西汉刘歆:他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记录了鲁共王得《古文尚书》这一事件,刘歆校订了这部《古文尚书》。

7、东汉杜林:《后汉书 杜林传》记载杜林得到了漆书《古文尚书》一卷,虽然只有一卷,但由于杜林是古文经学大师,《后汉书 儒林传》记载:杜林教授的《古文尚书》版本,后来贾逵为此书作过训,马融为此书作过传,郑玄为此书作过注释。至此,这个本子的《古文尚书》应该是集东汉古文经学的大成,不过古文经学当时是在民间流传,官方流传的本子源头还是上文所写的伏生《今文尚书》。

8、东晋梅赜:此人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尚书》流传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由于“永嘉之乱”,东晋朝廷在江南偏安一隅,当时的豫章内使梅赜向晋元帝献了一部《古文尚书》,梅赜称这部书就是西汉时期孔安国亲自作传并献给汉武帝的版本。

9、唐孔颖达和卫包:孔颖达根据梅赜所献的版本编《尚书正义》,后又经卫包整理,刻于“开成石经”,由此,梅赜版得到官方正统地位。

10、清阎若璩:他的《尚书古文疏证》认为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为伪书,使得流传了千年的《尚书》被证伪。

简单的结论就是:

1、两汉时期有很多《尚书》的版本(这些版本都没有流传下来)。

2、得到最长时期公认的正统《尚书》版本,由东晋梅赜所献,孔颖达编为《尚书正义》后广为流传,至清阎若璩判为伪书。

2、

问:那《尚书》应该怎么读呢?要选择哪些部分来读?

答:目前相对公认的结论是:

将现有的《尚书》(注意是现有的)分为两个部分:

《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约等于西汉时期流行的版本,绝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

《古文尚书》是否可信争论较大。

初学者可以主要看《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了解即可。

3、

问:推荐一下相关的入门书籍?

答:两大出版社的都可以:

《尚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出版;

《尚书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据清华竹简,确定古文《尚书》系伪书,那么现在流行的《尚书》还有什么价值呢?

古文《尚书》 是伪书是早就有定论的,在竹简没有发现前根据考据学就已经被认为站不住脚。所谓的伪也不过是这书所声明的时代有问题。但是该书毕竟也是古人所写,也还有所编纂人那个时代的印记,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当然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有许多的文物作假,要做成唐宋时代的。可是如果你假设再过1000年回头来看这些假的东西,当然也是文物了,前提是能够留存的话,尽管在今天可能不值钱。那千年后的人可以根据这些假的物器,就能分析出现在的工艺制造水平等等东西出来。所以,真假也总是相对而言的。

至于有没有意义,这个怎么说呢?你不去读他,再多意义都没用。

关于尚书译注哪个好和古文尚书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3685.html

分享给朋友:

“尚书译注哪个好(古文尚书注)” 的相关文章

春晓是哪个朝代(春晓是什么朝代)

春晓是哪个朝代(春晓是什么朝代)

很多朋友对于春晓是哪个朝代和春晓是什么朝代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春晓》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 《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是唐朝人。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

杨万里的诗一共有多少(杨万里共写了多少诗)

杨万里的诗一共有多少(杨万里共写了多少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杨万里的诗一共有多少,以及杨万里共写了多少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杨万里一共写了多少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

唐诗指哪个朝代的诗句(唐诗包括其他朝代的诗吗)

唐诗指哪个朝代的诗句(唐诗包括其他朝代的诗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诗指哪个朝代的诗句,以及唐诗包括其他朝代的诗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是 唐诗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从诗句的字数...

衢州别李秀才是哪个作者写的(衢州别李秀才注释)

衢州别李秀才是哪个作者写的(衢州别李秀才注释)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衢州别李秀才是哪个作者写的,以及衢州别李秀才注释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衢州别李秀才作者 衢州别李秀才作者:方干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

不识如何唤作愁(不识如何唤作愁翻译)

不识如何唤作愁(不识如何唤作愁翻译)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不识如何唤作愁,以及不识如何唤作愁翻译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圻祥:陆游在瑞安诗词知多少? 《永乐大典辑佚·温州府志》对陆游任瑞安主簿期间的事迹概括为十六个字“赞治得宜,吏民爱之。尤善为诗,至今称之。...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朗读(望江南·多少恨李煜)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朗读(望江南·多少恨李煜)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朗读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望江南·多少恨李煜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望江南》李煜全文译 译文: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