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正文内容

为什么国家在德不在险(治国在德不在险)

青丝绕手2022-11-29 06:25故事18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国家在德不在险,以及治国在德不在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国之固在德不在险—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司马光编著,辽海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卷一周纪一安王十五年中有一段话:

原文: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翻译: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可见,国之固在德不在险。

怎样理解吴起的“在德不在险”

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吴起指出当年的三苗氏、夏桀和殷纣的立国之地都是山河险要,看似固若金汤,但是这些君主因为“德义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终都落得了亡国的下场。如果说吴起引用三苗氏、夏桀和殷纣的典故提醒魏武侯“山河之固”不足以立国,可能是出于国家社稷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那么吴起最后那句“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怎么听都像是在向刚刚上台的老板示威。从士大夫的角度来看,帝王修德无非是善待臣民,吴起非常露骨地警告魏武侯如果不善待以吴起为首的臣民,那么这些人就有可能“为敌国也”,也就是在吴起的率领下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失去了类似名将吴起这样的人才,魏国就算有山河之固也难免重蹈三苗氏、夏桀和殷纣亡国的覆辙。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是何意思?

纵使地形有利,却难以成为(国家的)保障,

(要巩固政权)靠的是施行仁德,而不是依仗(地形、关城)险要.

北宋初期换都问题上,为何说赵光义“在德不在险”?

北宋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成为皇帝之后,将都城定在了开封。有一次,他回到洛阳祭祖,看到洛阳非常繁华,地理位置也易守难攻,于是他就和大臣们说出了迁都的想法,无奈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赵匡胤又对弟弟赵光义说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用五个字“在德不在险”劝谏,最后赵匡胤也就没有迁都了。赵光义之所以会反对迁都,我认为他既有出于对国家的考虑,也有自己的私心。

迁都劳民伤财,而且一个国家并不是靠国都险要才得以保全。北宋的首都在开封离洛阳很远,要把洛阳作为国都的话,还得召集一个批能工巧匠,以及花费大量的银两去修建宫殿等等。加上北宋初建,百姓刚刚安定下来,并不适合再给百姓加重负担。从历史上也看出,国都之险并不能够改变国家灭亡的命运。大汉、唐朝国都易守难攻,可是最后还是改朝换代了。可见,想要实现长治久安,最主要的还是好好治理国家。

迁都洛阳会削弱赵光义的势力。赵光义本人已经是开封的府尹了,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假如开封不是国都了,那么赵光义就会远离权力中心,这是间接削弱了自己的势力。所以,这也是赵光义会不同意哥哥想法的原因之一。

由于大臣们和弟弟赵光义的劝谏,赵匡胤最后也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以后的历朝皇帝们也没有想着迁都,开封就一直是北宋的国都。我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国灭掉,不然的话,就算占据了天险,最后还是一样不能改变被灭的命运。

如何理解关于北宋初期换都问题上,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呢?

开宝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一行巡视西京洛阳,就在这次西巡中,赵匡胤提出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洛阳。结果遭到了起居郎李符和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的反对,赵匡胤没有采纳,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劝阻,赵匡胤听后,只得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关于赵匡胤迁都之议,后世一般认为,赵匡胤的意图其实是想通过迁都,削弱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势力,因而遭到赵光义的激烈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赵光义所谓“在德不在险”,是对赵匡胤赤裸裸的挑战,意思是我赵老二的地位,靠的是德行,你想通过迁都削弱我没有用!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赵光义也不是随便一说,背后还是有意图的。

甚至有人认为,正是赵匡胤迁都释放出来的信号,让赵光义闻到了火药味,当年十月份的“烛影斧声”就是因此爆发的。

一次搬家事件的讨论,引出这么多是是非非,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真相究竟是什么?

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分析

迁都之议《宋史》并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一本个人史学著作,博采正史、实录、野记、政书、个人笔记等资料,被认为是历史参考价值极高的一本史学著作。

不过,关于迁都事件最早并非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是另一本著作,即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建隆遗事》因为记载的内容多有谬误,已经被认为是一部伪书,不可靠。

既然记载不可靠,李焘还是采用了,要么李焘有其它史料证明这段记载是可靠的,要么李焘别有深意,那么他究竟为何采用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继续往下探讨。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

按照记载,赵匡胤迁都的意图,有以下几点:

一、“见洛阳宫室壮丽, 甚悦”。洛阳宫殿壮丽,毕竟是古都,前朝建筑尚存,比开封更具皇家气度。

二、“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赵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个人偏好。

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洛阳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将来早晚要迁都长安,洛阳只是权宜之计。

四、“吾将西迁无它,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阳和长安有山河之险,可以免除都城防御大量养兵之弊。

四条理由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条是基于未来统一天下后,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皇宫建筑,开封基础条件差,重新建耗费颇多;第二条纯属个人偏好;第三条基于现实,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第四条才是最关键,都城的天险有利于防守,仿效汉唐。

不过,从这四个理由的逻辑关系来看,其实有点混乱,也就是说,赵匡胤对迁都的问题,很可能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做深入分析。也有另一种可能,他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些理由或许并非真正的动因。

比如,既然将来要迁都长安,何不一步到位?既然条件不成熟,为何不等一等?赵匡胤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欲留居之”,迁都有那么急迫吗?

李符和李怀忠的理由是否成立

起居郎李符的反对理由有八条:

“京邑凋敝, 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 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

这八条理由大致可以归类为“二不二有”:配套设施不完善;经济条件不具备;供应体系有缺陷;时间节点有问题。李符认为,洛阳既存在天然缺陷,又难满足现实条件,不可行。

李怀忠的反对理由只有两条,很关键:

“东京有汴渠之漕, 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 都下兵数十万, 咸仰给焉。陛下居此, 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 皆在大梁。根本安稳已久, 不可动摇。若遽迁都, 臣实未见其便。”

开封这地方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它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漕运体系完备,作为京畿重地,有利于全国的物资运送。它的劣势也在于四通八达,没有天险,军事上叫“四战之地”,很难防守。

所以李怀忠认为,都城定在洛阳的话,这么多士兵吃啥喝啥,运送任务太繁重。另外目前的府库重兵都在开封,根本一动,国家就可能出现大的动乱。

相对于李符,李怀忠直击根本——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如何理解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

李符和李怀忠的话都没有说动赵匡胤(上亦弗从),这时候赵光义站出来了,他先说“迁都未便”(迁都洛阳条件不成熟,不利的地方太多);赵匡胤抛出最终目的地是长安,赵光义又叩头“切谏”;最后赵匡胤说,迁都是为了据天险去冗兵安天下,赵光义抛出了那句名言: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 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 今姑从之。不出百年, 天下民力殚矣。” 甲辰, 始下诏东归。

最终,赵匡胤虽然认为不迁都,早晚会搞得天下民力殆尽,但也不得不听从了赵光义的建议,下诏回京。

“在德不在险”出自于春秋时期吴起的一段话,意思是说,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靠的是君主的德治,而不是依仗山河天险。起因是,魏武侯看到魏国山河险固,很高兴地说:“哎呀太好了,我们魏国有这么多天险,真是国家的宝啊!”吴起说:“不修德行,再多的天险也靠不住!”

这话没毛病,但是赵光义把这句话放在这个环境里就有问题了。假如赵匡胤不修德行,企图把都城搬到有天然防御优势的洛阳,然后以此为恃,安于享乐,你赵光义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既不是安于享乐的人,也没有仪仗天险享乐的意图,你这么说岂不是驴唇不对马嘴?

“修德”是大帽子,任何时候都没错,可是“修德”就不需要“险”吗?辽国人跟你讲“德”吗?西夏人跟你讲“德”吗?赵光义这话显然是混淆概念,把天险对军事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强行扯上德治,似乎这两样东西是矛盾的。

赵光义这么说岂不是有点“蛮不讲理”,至少文不对题!那么,赵匡胤就没听出来吗,他怎么就听从了呢?

“在德不在险”的深意,及迁都背后的隐情

毫无疑问,从个人得失来看,迁都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这一点史学家早有定论,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已经营造了一个政治势力集团,迁都就意味着他的政治优势遭受重大打击。

所以,人们认为赵光义这句“在德不在险”,内含个人私利,用这个大帽子扣在赵匡胤头上,其实是口不择言的说法。

赵匡胤迁都难道仅仅就是他所言的四条理由?显然不是,从他混乱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矛盾之处。赵匡胤不是不明白迁都有利有弊,没有证据表明,李符和李怀忠是晋王党,这说明,迁都却是“弊大于利”,可行性比较低。

那么,赵匡胤在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何匆匆忙忙抛出迁都的说法呢?我觉得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到大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赵匡胤不得不出手了!问题是,赵匡胤对这个危险发觉太晚了,一时很难找到不引起动乱,又能迅速瓦解晋王势力的对策,所以,迁都之策即便可行性地,也要尝试!

对赵匡胤来说,迁都何尝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虽然希望渺茫,也想试一试。

李焘记载这段故事背后的含义

长期以来,关于赵光义即位的疑云一直没有定论,“烛影斧声”也成了永久的历史迷案。关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在当时就存在。

不过,作为大宋的臣民,大家即使心知肚明,又有谁敢说破呢?别说没有证据,即便证据充足,又有谁敢触龙鳞呢?

不过,史学家有史学家的智慧——曲笔!他们可以用曲笔的方式,记录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一些疑点和证据,让后人有迹可循。

我认为,李焘采纳《建隆遗事》中的这段记载,其目的就是为此!

关于为什么国家在德不在险和治国在德不在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59cha.com/ask/6221.html

分享给朋友:

“为什么国家在德不在险(治国在德不在险)” 的相关文章

??殿怎么样(殿殿长什么样)

??殿怎么样(殿殿长什么样)

太和殿里面的建筑是怎样的? 太和殿里面的建筑十分华丽。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

元稹为什么字微之(元稹梦微之)

元稹为什么字微之(元稹梦微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元稹为什么字微之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元稹梦微之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有个叫元微之的是谁啊? 元稹,字微之, 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年~831年)。他8 岁丧父,1...

题老学庵壁中为什么少睡眠(睡觉经常庵住是什么原因)

题老学庵壁中为什么少睡眠(睡觉经常庵住是什么原因)

大家好,关于题老学庵壁中为什么少睡眠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睡觉经常庵住是什么原因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题老学庵壁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题老学庵壁》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通过“...

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

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

很多朋友对于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和八句古诗被称为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八句诗称为?七个字的称为?五个字的称为? 八句叫律诗,七个字叫七言,五个字叫五言。 补充:四句诗叫绝句。例:李白《静夜思》,4*5的,就是五言绝句;而杜甫《蜀相》,8*7...

桃花为什么叫刘郎(桃花为什么叫刘郎子)

桃花为什么叫刘郎(桃花为什么叫刘郎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桃花为什么叫刘郎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桃花为什么叫刘郎子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桃花为什么又叫玄都花 刘禹锡曾有诗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后以玄都花作为桃花的别称。刘郎,本为刘禹锡自称,...

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为什么(古代诗歌体裁多样,有古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为什么(古代诗歌体裁多样,有古体诗)

大家好,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为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古代诗歌体裁多样,有古体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哪些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它有四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